“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研究
谢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
一、“五育并举”的内涵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国家教育方针,“五育”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之上,以人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拓展“五育”内涵[1]。从整体性上讲,“五育并举”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从协调性讲,“五育并举”讲究协同联动,推进三全育人落到实处。从关联性讲,“五育并举”更加注重系统培养,使人才培养脱离简单拼凑的误区,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2]。
二、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龙头,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育人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优良的学风环境,能够培养大学生爱国守法、诚信友善、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良好思想品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尊师重道、团结协作、勤俭节约、举止得体的文明行为习惯 [3],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4]。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的一级指标,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教、学、管三管齐下,除却学生群体的参与、配合,学校任课教师、辅导员的行为规范、引导和思想培育、引领也至关重要[5]。简而言之,良好的学风是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优良学风需要全体师生共同营造。
三、以五育并举助力学风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以德育推动学风建设。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爱国主义、“四史教育”、时事政治、形势政策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积极向党( 团)组织靠拢,主动接受青年大学习等教育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宣扬和表彰优秀学生和同志,形成榜样引领的良好风气。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一院一品”特色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将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知识储备丰富、道德品格高尚的新时代接班人。
(二)优化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以智育推动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讨活动、科技前沿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按照不同比赛级别和奖项含金量在第二课堂中予以加分,同时应重视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开展出版著作、获得发明专利,并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赋分。组织开展新老生科研成果交流活动、创新创业榜样讲座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科研氛围和向学风气。
(三)增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体育推动学风建设。形成身心并重的健康理念教育,积极推动弘扬体育精神,塑造强健力魄,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并且促使学生形成经常锻炼、积极向上、热爱体育的良好习惯。在课程进行和课余时间中组织开展学生心理普查、访谈和咨询,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趣味运动,鼓励学生参加体育培训和课外体育锻练。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甘于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奋斗的坚强品质和坚韧意志,促使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
(四)提升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以美育推动学风建设。通过开展美术、摄影、音乐、花艺等艺术活动,引导学生接触艺术现象、认识艺术行为,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对美学的感知能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的红色文化、青春的校园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人文情怀。通过以文育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瑰丽和华夏悠久历史的辉煌,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红色历史的峥嵘和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让学生逐步了解学校建设的过程和校园文化的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思考、求知,不断完善自我、升华人格、净化灵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五)推进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以劳育推动学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中,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实践、了解社会,培养学生更加清晰、客观、坚定、科学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价值、认识利益,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注重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教育并重,在学生中开设劳动理论学习课程,开展劳动技能培养,组织劳动教育实践,提升劳动实践技能。组织学生在校园生活大课堂中接受劳动教育,积极投身公区卫生维护、后勤工作开展、农业技术学习、校园日常值班等劳动教育实践中,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的过程、尊重劳动的成果、热爱劳动的人民。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修身、团结协作的良好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心性品质。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思考 [J]. 教育研究 ,2021(3):12-18.
[2] 王建华 . 五育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 高等教育研究 , 2020(6):45-52.
[3] 尹晓晓 , 安宁 , 刘敏 .“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的路径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08):187-188.
[4] 刘朝霞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五育并举”优良学风培育路径[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04):32-34.
[5] 教育部 .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指导意见 [Z].2022-05-17.
作者简介:姓名: 谢阳(1996-1)男,汉族, 四川成都人, 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 电子工程学院 -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提升项目2023 年批次立项项目)基金编码:2023122778099基金项目:( 电子工程学院 - 杭州朗迅科技有
限公司人力资源提升项目)基金编码: 202312273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