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驱动下职普融通学习成果评价认证与转换的校本化实施路径研究
唐会礼
重庆万州商贸中等职业学校 404000
引言
职普融通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发展、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路径。但在实践过程中,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着技术应用滞后、评价标准不统一、转换流程复杂等难题,严重制约职普融通深度发展。因此,探索基于数字技术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实现学习成果科学评价、高效认证与顺畅转换,成为职教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本文聚焦职业学校职普融通实践困境,通过融合前沿数字技术与教育理论,提出可落地、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一、职业学校职普融通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职业学校信息化设备配备与应用能力存在短板。部分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难以支撑学习成果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多数院校缺乏独立开发数字化系统的能力,现有信息化系统功能局限于学籍管理等基础层面,难以满足职普融通学习成果数字化评价、认证与转换的复杂需求。
(二)评价标准碎片化
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分尚未形成统一转换标准。不同地区对同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的学分值差异显著,导致区域间学习成果互认困难,严重阻碍了职普融通工作的推进。
(三)转换流程繁琐
传统的纸质审核模式效率较低,职普学分转换涉及多个审批环节,办理周期长。同时,跨校协作存在信息壁垒,校际间稳定的转换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影响了学习成果转换的时效性与便捷性。
二、校本化实施的核心路径
(一)构建三维度数字化评价体系
1. 基础数据采集层
利用学校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如正方、强智系统),新增“职普融通学分银行”模块和“成果采集”模块,设置文化课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数据采集端口,对接智慧课堂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自动抓取学生的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测验成绩等过程性数据。引入便携式技能认证设备(如 VR 模拟操作记录终端),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技能考核数据实时上传。
2. 标准化评价指标库
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 年修订)》,建立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关系;参考部分地区“1+X”证书学分转换标准,开发技能-知识对照表,提升证书转换效率,例如将机械制图课程与高中物理知识建立对应关系,设定转换系数。建立校级《职普融通学习成果评价指标手册》,将职业技能证书按等级对应普通高中选修学分(如中级电工证=6 学分);
3. 轻量化评价工具
采用教育部推荐的 Excel 教育应用模板,降低计算错误率;基于Excel 开发评价计算模板,内置公式实现学分自动换算;利用腾讯文档搭建协同评价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与交叉审核
(二)搭建低成本认证管理平台
1. 区块链技术简易应用
借鉴“长三角职业教育区块链联盟”经验,采用“腾讯至信链”等免费区块链服务,降低数据存证成本,提升存证效率;采用二维码验证方式,生成带有二维码的电子证书,扫码可验证证书真伪及存证时间,提高电子证书查验效率。
2. 认证流程再造
优化审批流程,缩短线上认证周期;设计“申请-审核-公示-发证”四步线上流程,通过学校 OA 系统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组建由教务处、专业教研室、合作普高代表构成的认证委员会,利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评审,优化审批流程,缩短线上认证周期。
3. 数据安全管理
采用分级授权制度,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数据查看与修改权限,降低数据泄漏风险;采用可靠的数据备份工具,每周自动备份数据至本地服务器与云端存储(如百度网盘企业版),提高数据恢复成功率。
(三)设计阶梯式转换机制
1. 初级转换(校内互认)
在本校开设的综合高中班试点,实现职业课程与文化课程学分互认;制定《校内转换操作指南》,明确转换条件与审批流程,缩短学生
升学准备周期。
2. 中级转换(区域联盟)
联合 3-5 所区域内普高、中职学校,组建职普融通联盟。开发统一的“学分转换计算器”小程序,实现联盟校间学习成果快速换算。
3. 高级转换(省级对接)
对接省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平台,定期上传标准化数据;参与制定区域性职普融通学分转换标准,实现省内职业学校数据互通,逐步实现更广范围的成果互认。
三、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5 年版)》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构建“校领导统筹-职能部门协同-专业群落实”三级组织架构。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负责统筹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教务处、信息中心、各专业系部负责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职普融通数字化改革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教务处负责标准制定、信息中心负责技术落地、专业群负责实施反馈的职责分工,确保《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等政策要求有效落实。
(二)技术保障
结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与本地信息技术企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需求共研、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原则,开发适配职普融通需求的轻量化模块。引入企业成熟技术框架,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定期开展“双师型”教师技术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到校授课,提升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建立技术服务响应机制,企业安排专人驻校或远程支持,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实现《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提出的信息化应用要求。
(三)制度保障
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指引》,制定《学校职普融通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管理办法》《数字化评价平台使用规范》等配套制度。明确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竞赛获奖、实践成果等纳入认定范围;规范转换流程,细化从申请、审核到认定的全环节操作细则。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接国家学分银行数据标准,每学年根据政策变化和实践反馈修订制度。同时,设立监督问责机制,由学校纪检部门和学术委员会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学分转换公平公正。
四、实践案例参考
以重庆万州商贸中等专业学校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专业为例,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校本化实施:
1. 在现有教务系统中增设“职普融通学分模块”
2. 将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专业考核成绩与高中历史、地理课程建立对应关系。
3. 利用钉钉审批流程实现学习成果认证线上化。
4. 与 3 所区域普高(万州熊家中学、南京中学和万州沙河中学)建立学分转换协议,开发专用换算表格。
实践表明,通过该方案实施,该校职普融通学分转换效率提升60%,学生满意度达 92% 。
五、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校本化实施路径,立足职业学校现有条件,通过整合通用软件与简易数字化工具,构建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职普融通解决方案。未来,学校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数据标准统一机制,采取“分步推进、边试边改”的策略,加强与国家学分银行对接,逐步完善数字化体系建设,推动职普融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科研项目:2024 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赋能职普融通学习成果评价认证与转换使用》(项目编号:Z2241744;主持人:唐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