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机制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

谢刚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0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劳动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

1.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机制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在劳动育人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方面,众多学者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如米靖(2022)等研究人员指出劳动内涵体现在人的多面性相关活动之中,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就应该面向该年龄相适人的多面性成长成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教育活动。曲霞、刘向兵(2019)从三重维度设计了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创新建构,一是构建核心层“目标体系”,二是构建中间层“任务体系”和“实施体系”,三是构建外围层“保障体系”为同类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提供了参考借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劳动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研究探讨了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方式,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三课堂互动”的模式,有效推进了劳动教育的普及和深化,该校不仅注重课内劳动教育的实施,还通过课外活动和家庭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构建了“六方协同”育人机制和“五环融通”的高职劳动教育模式,成功入选省级示范学校,并获得多项优秀工作(教学)案例奖;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三课并行”劳动教育体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菜单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等,均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高校课程体系中,名称中明确有“劳动教育”的大学课程较少见,更多是以技术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某工种具体技能等职业类、工种类为主的课程。但是国外在研究关于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却有着深厚基础。早期提出“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等主要劳动观是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莫尔受到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价值观的影响在《乌托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劳动,尤其要掌握一门技术使它成为一种技能,并在实践中将这种技能应用于社会生产”,深刻阐述了在人的发展中,劳动的重要性。还有卢梭在也提出了劳动意识、劳动责任、劳动实践对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用等相关观点,他指出“劳动是社会的人无法避免的责任”,人类身处社会之中,就应当坚持不懈从事各类劳动,而劳动作为培养和促进人的思维思考方式、促进人类成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完整个体,劳动是重要途径途径之一,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劳动的典型作用就是帮助大学青年学生思考并培养他们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而在马卡连柯则认为“劳动教育,即培养人的劳动素质”,强调开展劳动教育与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是密不可分,劳动教育过程是在其他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伴随式发生的,劳动教育还应当起着主导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则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著作中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劳动教育理念,他提出劳动在促进人的素质提升、全面发展过程中取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各类生活生产劳动和实践探索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劳动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品质、强健人的体能体魄,他也提倡劳动教育要大中小学一体化开展,要将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等各类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劳动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全面科学阐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强调教育与劳动、教育与实践的全面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多次阐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著名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教育观念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外学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影响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局面。对我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成为重要教育方针之一产生了重要影响。

2.高内高职院校开展劳动育人实践调研分析

在同层次高职院校中,以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议学习等方式,围绕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效果、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等内容进行调研。

(1)劳动育人基本实现普及。根据调研结果,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多数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等部委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了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来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实,劳动教育的普及与成效。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课堂互动”的模式,贵州工商职业学院构建了“六方协同”育人机制和“五环融通”的高职劳动教育模式,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1+3+X”劳动育人机制,以及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

(2)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认为体力劳动不如智力劳动重要,导致劳动意识淡薄。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使得劳动教育难以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此外,缺乏合适的劳动教育教材与劳动教育方法,劳动与教育怎样一体化设计、劳动教育如何指导、成效如何评价等问题有待思考和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创新案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五育”并举,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围绕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设计了“1+3+X”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开设“1”门劳动教育特色必修课程全覆盖,融合校内外资源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3”类劳动贯通,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X”个性劳动清单,实现劳动教育全过程覆盖和全方位连贯融通,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3.研究现状分析启示与工作对策

(1)研究启示

尽管国内高职院校在劳动育人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劳动教育的课程属性不够突出,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视为辅助性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劳动教育与专业、其他实践课程的融入度不够;二是劳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师资、设施、经费等方面投入不足;三是课程管理简单,对于课程实践分与理论分的分配、评教考核标准、综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2)工作对策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融合专业特色、推进校企合作以及推广数字化转型等措施,特别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跨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紧密结合;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构建多元化、全过程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曲霞,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2):73-77.

2.孟国忠.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5-47.靖庆磊.劳动教育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52-54.

3.刘永旭.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2(21):34-37.

4.沈云玉,徐捷,陈剑波.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与实践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9):34-36.

5.程文宣,黄海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57-59.

作者简介:谢刚(1983.8-),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学工处处长,副教授。

项目来源: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学校招标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机制研究”(YZB202403)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