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学生生命观培育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徐小平
唐山市第十一中学 063000
一、问题提出:跨学科培育生命观念的必要性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分科教学导致知识碎片化,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生命认知。而跨学科教育正是连接不同学科、促进知识整合的关键路径。从学科特性来看,生物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存在天然联系:细胞呼吸涉及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细胞膜结构分析需结合物理 “相似相溶” 原理,生态平衡问题可关联地理环境知识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交叉点为生命观念培育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跨学科整合,能帮助学生从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等维度,构建对生命世界的系统认知。
二、实践探索:跨学科培育生命观念的课堂实施
(一)教材跨学科内容梳理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为例,梳理教材中生命观念与跨学科知识的关联,形成教学素材库。例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章节,可结合化学中 “有机物分子结构”(如葡萄糖、脂肪酸的化学键特点),解释糖类作为 “主要能源物质”、脂肪作为 “良好储能物质”的本质原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章节,借助物理 “荧光标记技术”“分子运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性,同时融入语文 “边界”比喻(如国家边界、细胞边界),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二)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以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为例,设计跨学科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跨语文、生活):播放 “低血糖晕倒” 生活视频,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文,提问 “为何含糖食物能快速缓解低血糖?”,引发学生对糖类功能的思考,同时渗透健康生活理念。
概念建构(跨化学):展示葡萄糖、果糖的化学结构式,对比单糖、二糖、多糖的分子组成差异,结合化学 “同分异构体” 概念,解释淀粉、糖原、纤维素 “结构不同但基本单位相同” 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 “结构决定功能” 的认知。
难点突破(跨化学、物理):分析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结构(碳碳单键 / 双键差异),结合物理 “分子间作用力”,说明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常温呈液态、动物脂肪(饱和脂肪酸)常温呈固态的原因,深化物质与能量观。
社会责任延伸(跨政治、生活):以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糖类转化路径)与政治 “健康中国” 理念,制定 “控糖” 生活指南,实现知识应用与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三、优化策略:跨学科培育生命观念的路径完善
(一)构建教师跨学科素养发展体系
1. 跨学科教学意向的主动塑造
教师需突破“单一学科本位”的思维定式,树立“以生命观念为核心的学科融合”理念。具体可通过定期追踪生命科学领域前沿成果,挖掘其中蕴含的跨学科元素——例如将新冠病毒传播机制与流行病学(跨医学)、公共卫生政策(跨政治)结合,转化为具象化教学素材;同时主动参与跨学科教育研讨会,通过与化学、物理等学科教师的交流,强化“学科协同育人”的价值认同,为跨学科教学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2. 跨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
针对新高考选课制度下学生可能存在的学科知识盲区,教师需主动弥补跨学科知识短板:一方面,系统学习与生物学紧密关联的学科核心内容,如化学中的“有机物分子结构与代谢规律”、物理中的“实验技术原理(差速离心、荧光标记)”,明确各学科知识在生命观念培育中的功能定位(如化学知识用于解释生物大分子特性,物理技术用于支撑生物实验探究);另一方面,梳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跨学科概念图谱(如“细胞呼吸”关联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与物理能量守恒),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联,避免教学中出现“知识碎片化”或“学科脱节”问题。
3. 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实践转化
通过“集体备课 + 案例开发”双路径提升应用能力:其一,建立跨学科备课小组,联合化学、物理等学科教师共同分析教学重难点—例如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中,与化学教师研讨“磷脂分子极性”的讲解深度,与物理教师设计“细胞膜流动性”的演示实验,确保跨学科内容“以生物为主、多学科为辅”,避免偏离生命观念培育主线;其二,结合教学实践开发典型案例,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中,整合化学分子结构分析、生活饮食健康(跨营养学)等元素,形成可复制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模板,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二)完善跨学科教学全流程设计
1. 课前:前置性学习的精准铺垫
针对跨学科知识盲区实施“靶向预习”:首先,通过课前诊断问卷识别学生的学科知识缺口(如未学过的化学“有机物代谢”);其次,设计分层预习任务——基础薄弱学生提供“知识点解析 + 例题”的学习包,能力较强学生布置“跨学科问题探究”(如“为何脂肪比糖类储能效率更高”);最后,组建4-6 人学习小组,通过在线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同步答疑,提前化解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障碍,为跨学科思维的展开奠定基础。
2. 课中:情境与活动的深度融合
以“真实问题情境”驱动跨学科知识整合:其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如“盐碱地作物生长困难”问题(跨地理、生物),引导学生从“细胞吸水失水”(生物)与“土壤溶液浓度”(地理)角度分析解决方案;其二,开展主题式跨学科活动,如“细胞学说发展史”教学中,组织学生角色扮演科学家(跨历史、生物),还原“细胞发现—学说建立”的过程,同时融入科学思维方法;其三,通过“问题串”引导思维进阶,如在“细胞呼吸”教学中,设计“为何有氧呼吸产生能量更多?”(跨化学氧化还原)“如何利用呼吸原理储存粮食?”(跨农业科学)等问题,推动学生从单一学科思维转向跨学科综合思维。
3. 课后:思维导图的结构化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跨学科知识图谱”强化认知:首先,明确思维导图绘制要求,以生物核心概念(如“糖类”)为中心,延伸出“化学分子结构”“生活应用”“健康影响”等跨学科分支;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绘制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三环节优化成果——小组内讨论知识关联的合理性,教师重点指导“生命观念统领性”(如“结构决定功能”在各学科分支中的体现);最后,将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引导学生对比自身不足,逐步完善知识网络,促进生命观念的系统化建构。
(三)建立生命观念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
采用“课堂观察 + 作业分析”双维度记录:课堂观察中,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调用跨学科知识解释生命现象,通过量表记录思维表现;作业分析聚焦跨学科成果质量,如思维导图中跨学科知识的准确性、模型制作的科学性,从中提炼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阶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四、结语
跨学科教育不是 “学科叠加”,而是以生命观念为核心的 “知识整合与思维重构”。在基础教育阶段,唯有打破学科壁垒,才能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生命本质,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毛云锐 . 高中生物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J]. 考试周刊 ,2025,(26):144- 147.
[2] 郭迎岚 . 高中生物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S1):21- 22.
本文系为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题目:《跨学科视域下学生生命观培育的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4LX 149。课题类别 : 市级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