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创新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武灵慧

灵寿县慈峪中学 河北 石家庄 050500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原则

1.1 激趣性原则

激趣性原则强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即利用游戏化、生活化、情境化等多元化教学活动,渗透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发展。

1.2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主张学习者主动性学习发展,建构知识。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上,即利用合作化、游戏化、实践化教学活动,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去,达成体育学习减负的目标。

1.3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强调实践化的学习发展,主张学习者以自主实践的方式,亲身经历与感触。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学习活动实践学习上,即利用合作化、实践化、情境化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以自主实践和协作实践的方式,进行体育学习发展。

2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方式固化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处于较为固定的状态,缺乏必要的创新,致使教师无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展示动作上,限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课堂内容重复单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体育学习需求。教师用固化的教学方式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逐渐减退其学习热情。另外,教师缺乏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无法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压制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限制学生发展自身的运动技能,削弱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因此,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环境容易使学生丧失表达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抑制其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信心,进而阻碍学生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2.2 学生运动积极性不高

当前,学生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的运动积极性普遍偏低,影响课堂的整体氛围。部分学生缺乏锻炼兴趣,对体育活动持消极态度,很少主动参与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运动积极性的不足使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学生缺少内在动力,排斥体育课活动,出现敷衍应付体育课堂任务的现象,让体育课的活力随之下降。另外,运动积极性的降低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限制学生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激发学生潜能,也很难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要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激活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体育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性改革的实践对策

3.1 以学练创新为突破,激发兴趣

新课标提出,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这样便可更好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下领悟体育的意义,培养运动习惯。为了更好地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将“学练结合”作为创新点,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运动知识,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又能切实明白体育学习绝不是简单化、机械化的,从而更加充分地掌握运动技能。

3.2 构建学习情境,强化思维能力培养

许多学生将体育当成了单纯的体能运动,忽视了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智慧较量。为了体现素养育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开展针对性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精心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其中,点燃学生成长与探索的热情。以“小足球训练”为例,这也是一项团体性项目。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将每一组都打造成一支足球小队,以合作与竞赛情境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增强学生团队责任感与归属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练结合,从最基本的传球技巧入手,引导学生精准配合,在小组内部磨合和切磋,通过小团体训练,让学生精准无误地射门,再到小组之间竞技,让学生运用复杂多变的控球与运球策略,直观地感受足球练习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团队比赛中默契配合,以模拟比赛与趣味任务,让学生在锻炼中循序渐进提升各方面能力。通过“传球接力赛”考验学生的传球速度与准确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射门大赛”,鼓励学生精准射门;不同小组之间开展积分擂台赛,为学生提供锻炼与提升机会,以同组小伙伴的喝彩与掌声,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斗志与决心。

3.3 重视以评导练,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以新课标为指引,体育学科也要践行“教—学—评一体化育人”,充分利用评价工具,科学引导学生学习进程,有效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以立定跳远为例,教师先做好其中的技术细节定位,像起跳瞬间的胳膊与腿部的姿态协调,胳膊的摆动幅度,腿部的蹬地力量,腾空过程中的身体的前倾角度,最后落地的稳定性等。然后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先进理念,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捕捉学生在跳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指导各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掌握正确的跳远技巧,为学生循序提升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目标、学练、竞赛、作业、评价体系上的创新实践,构建初中体育创新课堂,深化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灵活生动、多元丰富。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提升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磨砺自律顽强的体育品德,形成体育核心素养。在创新体育课堂策略的推动下,初中体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手段不断发展,教学效果稳步提升,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顺利落地。

参考文献

[1]宁林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9):54—57.

[2]刘勇,牛晓 . 深度学习《课程标准(2022 年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J]. 中国学校体育,2022,41(11):18—20.

[3]马秀梅 . 初中体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 新课程研究,2022(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