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实验室项目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
金妹娟
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自然教育需求与园所实践基础
乌申斯基提出 “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利手段之一”,而当前幼儿 “自然缺失症” 问题凸显,亟需通过自然教育弥补幼儿与自然的联结缺失。菉溪幼儿园地处陆家镇 “童趣小镇”,坐拥 16396 平方米的户外空间,内设饲养区、种植园、百草园、花瓣屋、小庭院、小泥潭等自然区域,周边好孩子公司、正新轮胎等企业及周边社区可提供实践材料,为自然实验室项目开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为明确实践方向,研究前期对 705 名幼儿、44 名教师及 515 名家长开展调研:幼儿层面, 91.07% 对科学探究兴趣较高,仅 1.17% 无兴趣;教师层面, 72.73% 为本科学历, 96.97% 希望探究科学领域,但 66.67% 急需课题培训;家长层面, 66.21% 为本科学历, 100% 认可自然探究的必要性且支持项目,仅 79.34% 因时间限制需教师指导。调研数据为项目设计提供了精准依据,明确了 “以幼儿为中心、家校社协同” 的实践思路。
二、实践路径:自然实验室项目的落地策略
(一)资源开发:构建 “园内 + 园外” 自然探究空间
园内资源整合:打造 21 个特色自然实验室区域,包括饲养区(饲养鸡鸭、兔子、孔雀等动物,供幼儿饲养、观察、记录)、种植园(种植橘树、无花果树、石榴树、葡萄等作物,幼儿参与率 100% )、百草园(培育 20 余种药草,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核心载体)等,将自然元素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确保每位幼儿每日有 1.5 小时以上在自然实验室活动。
园外资源联动:与 “童趣小镇” 内企业、社区建立合作,好孩子公司提供布料、纸筒等、正新轮胎捐赠轮胎等用于创意搭建、创设环境;与陈巷社区、车塘社区进行联合活动,累计引入种植技术指导、饲养动物技能、课程设计经验等资源,弥补园所实践短板。
(二)课程实施:开发 “幼儿主导 + 教师引导” 的项目课程
根据幼儿年龄段差异,设计分层项目课程,以 “问题驱动 — 探究实践 — 成果转化” 为流程,确保课程实践性与趣味性。如针对大班幼儿开展 “孔雀长大了” 项目,幼儿围绕 “孔雀爱吃什么”“如何搭建孔雀窝” 等问题,开展持续 8 周的探究:通过每日观察记录(累计形成观察手册 216 本)、分组设计喂食方案(12 组幼儿提出 8 种喂食组合)、合作搭建窝巢(利用轮胎、稻草等材料完成 6 个创意窝巢),最终自主创编《我们的孔雀小窝》绘本;针对小班幼儿开展 “幸福树浇水计划”项目,幼儿通过触摸、观察,掌握基础种植知识,累计参与浇水、记录生长过程 320 人次。
截至 2024 年 5 月,幼儿园已开发《暖暖的幸福树》《昆虫旅馆》《一起挖沟渠》等课程案例 100 多个,幼儿自主创编自然主题绘本 30 册(含《树叶的奇妙世界》3 个系列、《有孔雀》2 个系列),课程覆盖全园705 名幼儿,实现班级课程实施率 100% 。
(三)评价优化:建立 “多主体 + 多阶段” 的成效评价体系
幼儿评价:定量与定性结合:通过日常观察、项目成果分析等方式,记录幼儿能力变化。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幼儿观察能力达标率从初始的 78% 提升至 92% ,语言表达完整性(能清晰描述自然现象)提升35% ,团队合作参与度(主动参与小组探究)达 95% , 85% 的幼儿能独立提出 2-3 个自然探究问题,较项目初期提升 40% 。
教师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从理论水平、课程设计、指导能力三个维度评估,通过课题培训、案例评比等方式跟踪成长。数据显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后,科学领域课程设计能力达标率从 63% 提升至88% ,撰写的自然教育案例有 50 余篇获省市级奖; 90% 以上的教师能独立设计完整的自然实验室项目,较初期的 36.4% 提升显著。
家长评价:反馈与参与同步:通过季度问卷、亲子活动反馈等收集家长意见,家长对项目的满意度从初期的 65% 提升至 98% ,亲子自然探究活动参与率从 32% 提升至 89% , 79.34% 曾因时间限制无法指导的家长中,有 56% 通过教师提供的 “家庭自然探究指南”,实现了每周 1 次以上的亲子自然互动。
三、实践成效:数据佐证下的多维成长
(一)幼儿层面: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探究兴趣持续深化:跟踪调查显示,项目实施 1 学年后, 91.07% 的幼儿仍保持对自然探究的高兴趣,较初期无明显下降;仅 1.17% 的幼儿表现出低兴趣,较初期减少 2 个百分点。在 “最喜欢的活动” 问卷中,自然实验室项目以 68% 的选择率位列第一,远超绘本阅读( (22% )、艺术活动( 10% )。
能力发展具象化:通过 “自然探究能力测评”(含观察、提问、解决问题 3 个维度),幼儿平均得分从项目初期的 65 分(满分 100)提升至 82 分。其中,能准确描述植物生长变化的幼儿占比从 52% 提升至89% ,能提出 “为什么孔雀羽毛会变色” 等有价值问题的幼儿占比从31% 提升至 67% ,能通过合作解决 “小鸭换水” 等实际问题的幼儿占比从 45% 提升至 83% 。
(二)教师层面:研究意识和专业能力获得双重突破
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教师参与自然实验室项目后,科学领域课程设计频次从每月 1 次提升至每月 3 次,课程实施合格率从 70% 提升至 95% ;44 名教师中,有 38 人(占 86.4% )能结合自然实验室资源设计跨学科活动(如将数学测量融入植物生长记录),较初期的 45.5% 提升显著。
课题研究能力成长:初期 47.63% 无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在项目实施 2 年后, 82% 参与过至少 1 项子课题研究,累计撰写实践论文 26 篇,其中 5 篇在区级教育期刊发表;教师对 “自然教育理论” 的掌握程度测评中,平均得分从 58 分提升至 81 分,专业理论素养明显增强。
(三)家长层面:家园合作和协同育人教育逐步完善
家长对自然教育的认知与参与度显著提升: 100% 的家长认可 “自然探究对幼儿成长的必要性”,较初期保持稳定;参与幼儿园 “自然开放日” 活动的家长从每学期 120 人次增至 380 人次;通过家长问卷,89% 的家长反馈 “幼儿在家会主动分享自然探究发现”, 76% 的家长表示 “通过教师指导,掌握了简单的家庭自然教育方法”,家园协同育人的效果逐步显现。
四、实践反思与未来方向
(一)现存问题
资源利用不均衡:园外 “童趣小镇” 资源如陆创中心,多数幼儿没有去过,资源开发深度不足;2. 教师指导差异化不足:针对特殊需求幼儿(如注意力不集中幼儿)的自然探究指导策略较少,需进一步优化;3. 家长指导精准度待提升:仍有 23.34% 的家长表示 “不知如何开展家庭自然互动”,指导材料需更具象化。
(二)改进方向
深化资源联动:计划与陆创中心合作,每学期组织 1-2 次幼儿参观活动,将 “童趣小镇” 资源纳入课程体系;2. 优化教师指导:开展 “特殊需求幼儿自然教育” 专项培训,每学期形成有针对性的指导案例;3. 细化家长指导:开发 “家庭自然探究任务包”,提升家长参与的可操作性。
五、结语
菉溪幼儿园自然实验室项目的实践,以数据为支撑,验证了乡镇幼儿园依托本土资源开展自然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三年实践,幼儿在自然探究中获得了能力成长,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现了专业突破,家长在协同参与中完善了教育认知。未来,项目将继续以 “实践为核心、数据为依据”,不断优化课程与评价体系,为乡镇幼儿园自然教育提供可探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