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单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先学后教”中的应用效果与策略研究

作者

唐茂顺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郑场中心学校 563302

一、 引言:从“教”的范式到“学”的范式的艰难转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模式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积极回应,它颠覆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序列,旨在通过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激发其探究欲望,并使教师的“教”更加有的放矢。

然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先学后教”常常陷入以下困境:

“先学”空泛化:教师仅简单布置“预习下一节”,学生预习方向不明、深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加重了学习负担。

“后教”惯性化:由于无法精准把握学情,教师依然按预设教案“从头讲起”,“后教”变相回归为“先教”,难以实现真正的以学定教。

“中间”断层化:“学”与“教”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载体,学生的困惑无法及时呈现,教师的指导难以精准介入。

“三单教学”(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的出现,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它通过精心设计的三份任务单,为学生的“先学”搭建脚手架,为教师的“后教”提供路标,为课堂的“研学”提供主线,从而实现“先学后教”模式的落地、增效。

二、 “三单”的功能定位与“先学后教”的内在逻辑

“三单”并非孤立的三张练习纸,而是一个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整体,其功能定位如下:

预习单(导学单)—— “先学”的“导航仪”:于课前使用。其核心功能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学习路径,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并暴露最初的困惑(“最近发展区”),为教师备课提供学情依据。

学习单(任务单)— — “后教”的“承重梁”:于课中使用。它是课堂探究活动的核心载体,将教学重难点转化为一系列有层次、可操作的探究任务或问题串,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深化理解,建构知识。

作业单(检测单/ 延伸单)—— “学会”的“检验尺”:于课后使用。它不仅是巩固练习,更是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检测,并设计分层次、实践性的作业,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单”与“先学后教”的逻辑关联在于:预习单保障了“先学”的有效发生,为“后教”定准了起点;学习单组织了“后教”的探究过程,使教学围绕真问题展开;作业单延伸了“学会”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支撑起“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三、 “三单”系统化设计策略与应用流程

(一) “三单”设计策略

预习单设计:导向性 + 诊断性

复习链接:设计1-2 道与新知密切相关的旧知题目,激活固有点。初步探究:围绕核心新知设计 1 个关键的、可操作的探究性任务或阅读思考题。

我的疑问:预留“我的发现”或“我的疑问”栏目,引导学生记录思考痕迹。

示例(《圆的面积》):

复习:计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探究:你能把课本上附的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试着量一量、算一算。

疑问:在剪拼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

学习单设计:探究性 + 层次性

任务驱动:将教学重点转化为探究任务,如“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问题串引领:设计递进式问题串(“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的什么?”“为什么是πr² ?”),引导思维走向深入。

总结提炼:预留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公式、推导过程或注意事项。

作业单设计:巩固性 + 拓展性

基础巩固:设计必做题,巩固本节课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综合应用: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促进知识迁移。

思维拓展:设计选做题,如开放性题目、实践性作业(如测量树干的横截面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

(二) 课堂教学应用流程(“先学后教”模式)

课前:以“预习单”为先导,自主初学

学生独立完成预习单,教师批阅或快速浏览,精准分析学情,确定课堂“教”的起点和重点。

课始:以“预习单”为媒介,诊断学情

教师快速反馈预习情况,聚焦共性的精彩观点和共性疑问,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课中:以“学习单”为主线,探究研学

学生围绕学习单上的任务和问题串,开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操作验证等深度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针对个性问题个别辅导,针对共性问题精讲点拨。

课末:以“学习单”为依托,反思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单的探究过程,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形成结构化的认知。

课后:以“作业单”为延伸,迁移应用

学生完成作业单,教师及时批改反馈,进一步查漏补缺,实现教学闭环。

四、 应用效果与反思

应用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对比发现,应用“三单教学”的“先学后教”模式成效显著。

对学生而言: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参与度提高;学会了预习和思考的方法,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课堂讨论更聚焦,思维层次更深。

对教师而言:教学决策基于真实学情,讲解更具针对性,实现了“以学定教”;课堂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教学效率提升。

实践反思:

“三单”的设计质量是成败关键,需备课组集体研讨,精心打磨,避免增加师生负担。

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教师需提升课堂驾驭能力,能灵活应对“三单”带来的课堂生成性问题。

五、 结论

“三单教学”为小学高年级数学实施“先学后教”模式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和可靠的内容支撑。它通过结构化的任务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教学的精准度赋予教师,有效地破解了“先学后教”的实践难题,是实现课堂转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三单”的优化设计,并探索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延孝 . 带着问题做好预习——“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应用 [J]. 读写算 , 2023, (30): 84-85.

[2] 马永华 . “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J].学园 , 2022, 15 (11): 34-36.

[3] 张英 . “先学后教 ,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0, (15):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