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争议的成因分析与治理路径研究
黄梢
海南省交通工程建设局 海南 海口 570100
引言
公路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建主体多等特点。竣工结算作为项目建设收尾阶段的核心工作,不仅是对工程实际投入的最终核算,更是合同义务履行的法律确认和资金支付的依据。其准确性与公正性直接影响施工企业收益、建设单位成本控制乃至政府投资绩效。
然而,当前公路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争议频发,轻则影响结算付款进度,重则引发诉讼仲裁,严重制约了项目管理效率与行业健康发展。据建设单位、交通主管部门反馈,大部分工程纠纷源于结算阶段的认知差异与规则缺失。因此,深入剖析争议成因,探索科学有效的解决路径,已成为提升工程项目治理能力的紧迫课题。
一、公路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争议的主要成因
(一)合同条款约定不清,履约执行存在偏差
合同是竣工结算的根本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合同存在条款模糊、权责不明等问题。例如:总价包干条款仅考虑费用增加风险,对费用减少风险约定模糊;
设计变更流程缺乏时限规定与审批权限界定;
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尤其对材料涨价、政策变动等外部风险无应对预案。
此类问题导致双方在结算时对同一事项理解不同,极易产生分歧。加之施工过程中实际情况偏离原设计或合同约定,若未及时签署补充协议或完善设计变更手续,将进一步加剧结算争议的风险 。
(二)工程量清单审核缺乏统一标准
工程量是结算金额的基础,其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审核过程中,常出现以下矛盾:
施工单位基于现场实测申报较高工程量;
建设单位依据图纸或监理记录予以核减;
中间计量资料不全、变更手续滞后或签字不规范,造成数据溯源困难。
此外,测量误差、人为估算以及审核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也影响了结果的客观性。特别是在隐蔽工程、土石方调配等复杂工序中,工程量认定争议尤为突出 。
(三)价格调整机制缺位,成本波动难协调
公路工程建设周期普遍长达 2~5 年,期间建筑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及税费政策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若合同中未设置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如设计变更新增单价、材料价差调整),一旦市场大幅波动,一是施工方将面临巨大亏损压力,进而主张索赔,二是建设成本减少,财政资金浪费。
但由于缺乏公认的调价基准、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建设单位往往以“包干总价”为由拒绝补偿,导致双方陷入僵局。更有甚者,对政策性文件解读不一,也为争议埋下伏笔。
(四)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过程管控薄弱一些项目虽有管理制度,但执行流于形式:
中期计量不及时,累积至竣工阶段集中处理,信息断层严重监理履职不到位,审批把关不严;
内部审计力量不足,难以发现潜在问题
这些管理漏洞使得结算资料真实性存疑,为后期争议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竣工结算争议的系统化解决路径
(一)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强化条款可操作性
建议从源头防控争议,重点做到“三个明确”:
明确总价包干项目具体费用的结算方式;
明确变更程序:设定申报时限、审批层级和归档要求;
明确风险分担机制:对主要材料设立调差范围(如地材单价增幅±5% 以内自负,超出部分按指数调整)。
同时,推行标准化合同范本,并由法律、造价、工程技术等多部门联合审定,确保合同兼具合法性与可执行性。
(二)构建科学的工程量审核机制,提升认定公信力
建议实行“全过程动态核量 + 多方联合确认”机制:
在关键节点(如路基交验、桥梁合龙)组织建设、施工、监理三方现场测量、签认,留存影像资料;
推广使用 BIM 建模、无人机航测、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辅助工程量提取与比对;
对争议较大的子项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样复核。
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数据真实性和审核效率。
(三)建立公平透明的价格调整与索赔机制
应在合同中预先设定价格调整模型,推荐采用以下方式:
主要材料(钢材、水泥、沥青等)参照省级造价信息期刊月均价浮动调整;
设置调差启动阈值与封顶比例,兼顾公平与可控;
明确索赔流程与时效,要求提供采购发票、运输凭证等佐证材料。
对于不可抗力或重大政策调整,应在合同中明确合同价款调整机制,或明确处理方式及流程避免“一刀切”拒赔 。
(四)加快信息化结算平台建设,实现数据闭环管理
推动“智慧结算”转型,构建集合同管理、进度计量、设计变更、费用计算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
实现数据自动抓取与逻辑校验,降低人工错误;
支持电子签章与区块链存证,确保过程可追溯;
开放接口供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实时监管。
信息化的应用,重点在于“运动员”和“裁判”的认可与使用。
(五)引入全过程第三方独立审计,为结算增强权威性提高效率建议将第三方全过程审计纳入强制程序,尤其是在政府投资项目中:
审计机构应具备相应资质且与各方无利益关联;
审计内容包括合同执行情况、工程量真实性、费用合理性等;
审计结果作为最终结算依据之一,并与履约评价挂钩。
此举一是有助于打破“自说自话”的局面,营造公正透明的结算环境;二是为结算过程提效增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结语
公路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争议的产生,本质上是管理制度、契约精神与技术水平协同不足的结果。尽管争议具有一定复杂性与必然性,但通过系统施策仍可有效规避与化解。
未来应坚持“制度 + 技术”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加强合同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管控,另一方面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工具,推动结算工作向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迈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工程建设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与共赢格局 。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 . 公路工程竣工结算争议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公路工程 ,2021, 46(4): 155-159.
[2] 李志伟 . 工程结算管理中的合同风险与防范措施 [J]. 建筑经济 ,2020, 41(10): 102-106.
[3] 王国强 .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程造价结算模式研究 [J]. 施工技术 , 2019, 48(14): 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