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长深度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态化机制构建

作者

王美菊

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226200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关注度不断上升,教育理念也慢慢朝着积极参与、共同培育的方向转变。在国家大力提倡“家园共育”的大环境下,家长从过去的接送者渐渐变成课程共同体的一员。特别在小班幼儿阶段,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态度对幼儿心理安全、学习兴趣以及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不过,当下不少幼儿园在家长参与路径规划、机制规范以及作用发挥上仍存在欠缺,常态化的、系统化的参与机制还未完全成型。所以,探究家长深度参与的实践逻辑和路径机制,就成了改善幼儿园教育水准和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家长深度参与的价值体现

(一)促进教育一致性与连续性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大环境系统,二者教育理念及行为方式的一致性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基础性影响。家长通过参与课程主题共建、游戏材料准备、角色扮演等环节,可把家庭教育内容延伸到园内环境之中,达成教育方式的无缝对接。教师同家长就幼儿兴趣、习惯与发展问题展开持续交流,使得园内观察与家庭反馈相互补充,为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幼儿发展计划给予支撑。而且,教育一致性有助于减小幼儿在园的适应困难,加强其情绪安全感与主动学习能力。

(二)提升课程实施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课程的开放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家长的加入给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增添了一抹新意。家长是社会经验丰富且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群,参与使得课程素材的获取途径更为宽广,园内课程和社会生活之间产生了联系。邀请家长以志愿讲师身份参与活动的组织工作,或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内容带入其中,幼儿在真实问题中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被激发出来。家长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与认同也会促使教育实施更重视个体差异,教育的包容性和适宜性得以加强。

(三)增强家园沟通的主动性和信任度

家长深度参与时与教师的频繁互动,利于双方加深了解并培养合作意识。在活动共同组织、课程共创以及幼儿观察分享等活动当中,教师渐渐把教育观念传到家庭里去,家长对于教育行为的专业认可也随之上升。家长通过参与察觉到教师工作繁杂且专业,于是对教育过程产生一种尊敬感和信赖感。这种依靠共事关系而不是信息传达的交流方式,冲破了以往家访或者通知式交流造成的隔阂,促使家园协作关系由单向服务转向双向合作。

二、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关键路径

(一)制度支持与岗位设计并行推进

要想做到家长深度参与常态化,就务必在制度创建方面予以明确支撑和规范保证。幼儿园要把家长参与纳入到教育活动组织条例当中,清楚地表明家长参与的权利、义务以及参与边界,从而形成制度性的引领和约束。制度要对家长参与的频次、形式、流程以及反馈机制作出规定,让家长参与不再依靠个别教师或者临时安排,而成为教育运作的有机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可以设置“家长岗位”或者“课程助理”之类的角色,比如图书管理员、课程志愿者、环境创设助手等等,让家长在岗位职责之下展开协作。岗位应当按照家长自身的资源和专长来分配任务,以达成更好的参与匹配度和成效性。这些岗位还要设置轮岗机制,保证更多的家长能够得到平等的参与机会。

(二)课程资源共建机制的持续优化与深化

课程是家长参与的主要载体,共建资源是实现高质量参与的重要通道。幼儿园要搭建开放的课程共创平台,设置“家长课程建议日”“家庭生活入园日”等活动环节,让家长把日常生活的经验、职业的知识、兴趣的特长等资源转化为课程要素。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的筹备与开展中来,动手准备材料、模拟职业体验、组织参观走访等,在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以及教育的方法,从而实现从旁观者到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在课程资源共建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地引导和把握教育的价值,避免出现资源利用的碎片化或者表演化现象。教师需要在课前给出清晰的教育目标和实施要求,在课后引导家长进行反思性的反馈,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课程的价值。

(三)多维沟通平台联动优化

家园之间的信息交流要从“传递式”变成“交互式”,搭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沟通平台是达成这个改变的根基。幼儿园可以创建包含线上线下的沟通矩阵,覆盖纸质通知、家园联系册、微信群、教育云平台等多种形式,以符合家长不同的信息接收喜好。在信息内容上也要顾及事务通知、成长记录、教育指导、课程互动这些方面,提升沟通的系统性与实用性。教师在沟通过程里要重视语言风格的人文关怀与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引领家长说出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积极回应家长的参与愿望。定时举办“家园开放日”“教育论坛”“家庭学习成果展”之类的活动,给面对面交流赋予场地,增进家园相互信任、相互认识。

(四)专业支持体系确保参与质量

家长有参与热情但缺少专业教育知识和经验,容易偏离教育方向,所以要创建专业支持体系来保证家长深度参与的质量。幼儿园要定时举办面向家长的教育讲座、育儿沙龙和家长培训,针对幼儿发展规律、课程游戏化理念、家园协同办法等开展系统培训,让家长具备基本的教育素养和参与能力。教师团队也要在平时的互动里担当家长导师,给予过程性的指导和情境化的建议,像在活动里示范组织技巧,针对冲突事件给予情绪调整办法等等。

三、结束语

家长深度介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态化推进,有助于创建和谐有序的家园协同关系,给幼儿全面成长营造良好的支撑环境。在机制构建期间,要重视制度保证和实践途径的协同发力,通过岗位安排、课程共筑、平台改良、专业支撑等办法,加强家长参与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教育应回归“共同育人”的本质,在家园之间搭建互信平台,在教学活动里植入互动机制,在文化认同里塑造合作精神,让家长从边缘角色真正迈入教育主体,一同推动幼儿园教育品质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学 .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建设中家长深度参与机制及其实现 [J].教育观察 ,2022,11(18):70- 73+113.

[2] 李晓兰 . 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1(04):148- 149.

[3] 张晗 , 陶双骥 .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差异与联系 [J]. 科教文汇 ( 中旬刊 ),2020(06):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