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胡亚楠 王慧 刘祎歆
南京理工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育人”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对近 8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是 21.48% 和 45.28% 。在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然而,当前高校心理育人依然存在着偏重于心理学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引领、育人责任不足,各要素之间存在“壁垒”、育人合力不足,各部门缺乏系统协同、育人体系不全,不同阶段心理育人内容未能很好衔接、动态管理不足等问题,明显制约了心理育人的功能与效果。因而,需要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一体化构建。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面临的挑战
过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单纯从大学生心理问题整体或局部方面入手,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等,但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看成是个体自身问题,很少形成心理发展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一类是聚焦于具体工作模块,如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等,系统整合性相对不足;也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探讨心理学的新兴理论,如积极心理学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工作的启示和应用。除以上几类研究外,在众多研究中也有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的研究,但多数研究从实践经验和思辨的角度出发,是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其操作实践性较佳,理论深意和系统性却有限。
在实践中,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完善,工作体系也渐趋丰富。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异化,心理健康教育趋向医学化、注重矫治,重在应对危机,一定程度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把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同于心理学教育;二是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和西式化,即要么单纯应用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我国的传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要么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直接迁移西方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实践,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概念、目标、方法、模式存在误解与偏见。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应对策略
1. 重构“育心育德一体化”核心理念,破除认知异化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德育化混淆”“西式化照搬”的认知偏差。一方面,要明确心理育人边界,区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差异,前者侧重全员预防性教育,后者聚焦个体危机干预,避免将心理课程简化为心理学知识传授,而是融入价值观引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坚持扎根本土文化根基,摒弃对西方心理学理论的直接迁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心理育人资源,如将 “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融入情绪调节教学,用“家国情怀”缓解学业焦虑,构建“中国特色心理育人话语体系”,避免西式化带来的文化适配性问题。同时,通过专题培训、政策解读会等形式,向高校管理者、教师普及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纠正“心理问题仅为个体私事”的片面认知,
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意识。
2.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体系,凝聚育人合力
针对各部门壁垒分明、合力不足等问题,建立以“学校统筹—院系落实—班级预防—家校社联动”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在学校层面,成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制定年度协同工作计划,如教务处将心理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团委统筹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等,打破部门职能边界。在院系层面,组建“辅导员 + 班导师”的专项工作组,辅导员负责日常心理动态监测,开展宿舍走访与心理谈话。班导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心理育人元素等;在班级层面,培育“心理委员 + 朋辈互助”小组,开展适应性沙龙、压力疏导班会等,发挥同伴支持的“早发现”作用。在家庭社会层面,建立“家校心理沟通平台”,形成“校内教育—校外支撑”的闭环。
3. 创新“分层动态”内容方法,破解衔接不足
针对不同阶段育人内容脱节、动态管理薄弱的问题,有效构建“分阶段、强动态、重实效”的教育体系。在内容设计上,按大学生成长周期分层,新生阶段聚焦适应教育,开设“校园生活适应”等课程;学业阶段侧重能力提升,开展 “时间管理”“压力调适”等专题培训;毕业阶段突出发展指导,设置“职业规划焦虑缓解”等模块,实现“入学—在校 —毕业”的贯通衔接。在方法创新上,可以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如引入 AI 技术,开设“云端心理课堂”,采用直播授课、短视频科普等形式,提供 24 小时初步情绪支持,同时衔接线下心理咨询资源,避免技术替代人文关怀。此外,结合本土案例优化教学,提升教育针对性。
三、结语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面临的挑战日新月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打破部门壁垒、扎根本土文化、聚焦学生需求,才能切实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体系,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波辉 , 罗培锴 .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老年友好型社区 的 构 建 路 径 [J]. 理 论 探 讨 ,2024(3):83-90. DOI:10.3969/j.issn.1000-8594.2024.03.011.
[2] 于跃进 , 李安瑶 .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 协 同 机 制 构 建 研 究 [J]. 学 校 党 建 与 思 想 教 育 ,2025(12):84-87.DOI:10.19865/j.cnki.xxdj.2025.12.022.
作者简介:
胡亚楠(1993—)女,满族,辽宁锦州,学历:硕士,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王慧(1997—)女,汉族,安徽安庆,学历:硕士,职称:研究实习员,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刘祎歆(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学历:硕士,职称:研究实习员,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2024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育心育德’共同体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