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

孙俊

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211126

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思想内涵、方法论、精神实质这三大要素被有机融合之后,其价值意义就变得十分深远。苏教版三、四年级教材在教学时系统性地加入数学文化元素,这样做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同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思维品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力促使知识传授和文化培育相互融合。当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领会数学思想,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历史进程以及现实生活当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通过文化所带来的熏陶效果,数学课就能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渗透的实践路径

(一) 数学文化在教材内容中的挖掘

苏教版三、四年级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很多文化内涵,不过这些教育价值常常被人忽视或者仅仅当作辅助材料来使用,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讲授分数概念的时候,教材经常用生活化的事例来解释有关知识,如果老师把古代人类分配资源、测量土地等活动里包含的分数思想加入到教学设计之中,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底蕴。在教授乘法和除法的时候,采用九九乘法口诀这种传统的数学工具,既能体现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又能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 教材里的典型案例以及图表资料包含着不少现实意义,它们给教学规划与执行给予了关键的跨文化资源。教师应从文化角度出发,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同具体的生活场景、历史文化背景还有数学家的研究历程融合起来,通过引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唤起学习动力并改善课堂互动状况。

(二) 课堂文化情境的创设研究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文化氛围塑造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巧妙地把数学文化元素融入进去,从而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体会到数学思想的内涵。拿几何图形的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结构或者西方古典建筑里的几何对称特征,那么就有可能帮助认识到数学在建筑美学当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当讲解到小数概念的时候,教师若能联系度量衡制度的发展过程,便可以揭示出社会实践对于数学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在统计图表分析这个环节里,教师则可以通过人口变迁、农产量波动以及天文观测数据等历史案例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作为社会进步核心工具的功能和意义。

(三) 生活实践中的文化体验活动

生活化实践是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在校园或家庭环境中参加各种结合数学元素的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同现实情景融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内涵的认识。学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实地丈量校内的长方形操场和三角形花坛,探究它们在古代农业生产和建筑方面的应用价值。而在分数教学部分,则可凭借烘焙或者分发水果之类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既是抽象思维工具,也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经过亲身观察并动手操作这些过程,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领会数学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从而明白数学不仅是了解世界的一座桥梁,更是一种承载着诸多文化含义的文化载体。

二、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

(一)教师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作为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主体,自身专业素养与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当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了数学包含的文化意蕴,如此一来,便削减了课堂趣味性与深刻性,进而妨碍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把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务必提升数学文化素养,研读数学史,探究数学家的成长轨迹以及思想演变轨迹,可以有效改进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在教研活动期间,教师要积极加入有关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经验交流,提炼典型案例,联系新课程标准需求探寻学科知识与文化要素相融合的途径。只有教师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才可能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恰当地引入数学文化素材,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从不同角度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二)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施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展现数学文化的价值,要冲破这种局限,教师就要更新教学方法,把启发性与探究性结合起来,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协作交流来领悟数学文化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安排分组研讨环节,带着学生全面回顾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体会数学家们的研究思路和革新精神。拿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来说,在讲解的时候用拼图实验形象地显示面积计算的基本原理,再联系历史文献概括古代学者的经验成果。而且,教师还可以用情景模仿或者角色扮演之类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把抽象的文化内涵变成具体的教学行动,以此优化学习效果,助力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三)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探索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要设计出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小组合作模式可以成为关键的手段,同伴间的互动可以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数学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引发思维的碰撞。故事分享环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数学家们的趣闻轶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并加以解析,这样就在互动中加深了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主题活动可围绕“生活中的数学”来开展,实地考察、资料搜集以及成果展示等方法都可以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寻找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些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发展道路。

三、结束语

把数学文化加入到小学数学教育体系当中,既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核心技能的深入认识,又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并加强文化认同度。通过教材分析、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可以做到数学知识同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策略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体系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去探究并完善这些机制,才能够保证数学文化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静荣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36(34):34-38.

[2] 董娜 . 浅谈数学文化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J]. 新课程研究 ,2022,638(34):39-43.

[3] 贾迎春 .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2,32(1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