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传承与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

陈蕴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1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正处于关键形塑期。但是,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一些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历史认识和价值取向上都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其鲜明的政治、人民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红色文化,为解决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低效”的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此,本文立足于职业学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践,紧紧围绕“怎样将红色文化有效地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一中心问题,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提高高职院校的德育效果提供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一、红色文化传承与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红色文化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疫苗

红色文化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绝非“天降馅饼”,它是无数先辈们用血和生命换来的。辅导员将“半条被子”、“狼牙山战士”、“朝鲜冰雕部队”的故事,制作成一堂五分钟的“微党课”,在班级群里播放,让同学们在情绪上“破防”,然后给他们的知识“补钙”。经过两个学期的追踪,学生转发涉军事流言的比率降低了 37% ,而主动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比率上升了 52% ,这表明,当红色文化变成了每天的“背景音”时,它可以潜移默化地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基础,有助于高职生在大变革中掌握好自己的价值指南针。

(二)红色文化是破解“理实脱节”难题的天然桥梁

高职教育强调“手上有茧、眼里有光”,但传统思政课堂常停留在“你说我听”,学生难以把宏大叙事与岗位使命连接起来。将“红色精神”化为职业训练的“看不见的评分表”,才能达到“知”和“行”同频共振。如:车辆检验专业将“南泥湾自立自强”的精神融入到发动机的拆装训练中,规定学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故障诊断,并写出《战场维护日记》;护理系将《白求恩的伟大事迹》提炼成“七步洗手三百遍”,并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只要将红色文化与训练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就可以将“艰苦奋斗、一丝不苟”这一抽象的口号转变成可以量化、可检验、可体验的专业素养,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红色文化为网络原住民提供了对抗“算法茧房”的价值锚点

职业院校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8个以上,而短视频平台则以“兴趣标签”为载体,向他们提供千篇一律的信息,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容易陷入“娱乐至上”、“历史虚无”等认知误区。以“青年语态”为“逆向输出”,可以将正式叙述转换为使用者创作的内容:以“长征”为闯关地图,以“雷锋精神”为征集数码章,以“冰雕连”为背景,以“玩”、“晒”、“二创”为主线,实现“红色文化”的“逆向输出”。一所学校开展了一项名为“红色抖音挑战赛”的活动,在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学员们自制的短视频点击量已经超过了三千五百万。实践表明,只要有了算法的推荐入口,红色文化就可以突破信息茧房,成为“爆款”,让意识形态从“指尖”滑落到“心尖”,与青年亚文化产生共鸣。

二、红色文化传承与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把红色文化写进教学大纲

只有打破“第二课堂”被边缘化的窘境,才能真正扎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才能真正扎根于“红色文化”。职业教育学院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征,把红色元素融入到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中。如: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红学旅行路线》课程,让学生在井冈山和延安两个地方进行学习研究,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计划;车辆检验专业将“南泥湾自强”的精神融入到了发动机的拆卸训练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战地抢修”的作业,并将其记录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中;护理专业将“白求恩精神”作为职业素质的衡量标准,设立了“七步洗手300 张卡”和技能抽取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通过建立“红色案例库”、“微课程包”、“虚拟模拟实验”等方式,将“红色文化”由“教师独唱”向“职业教师合唱”转变。

(二)把红色文化搬进校园生活

课堂时间有限,只有让红色文化成为学生“睁眼就见、抬脚就踩”的校园场景,才能实现 365 天 ×24 小时的无声滋养。学校可以系统性地建设“一线一场一空间”:主路改造提升“红色史诗”灯路,晚上扫描二维码就能收听30 集党史音频;在中央运动场内设置了“长征穿越”,通过奔跑 APP 可获得“飞夺泸定桥”奖牌;该图书馆被改造成了“红色共享学习室”,设有 VR 头盔、红色剧本杀、口述历史收集亭,学生通过体验可以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同时,学校的辅导员还给学生们起了“延安窑洞”、“西柏坡大院”的绰号,并每月组织“红色夜谈”微型沙龙,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宿舍里就能听懂“微党课”。

(三)把红色文化对接企业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要使红色文化与学生将来的工作能力产生共鸣,才能消除“学校感动,企业感觉不到”的现象。学校可以与业界领军人物共同创办“红匠学堂”,使“红色精神”变为职业规范:铁路系与铁路局联手,将“毛泽东号”机车班组的“责任感+ 标准化”事迹写入驾驶员入职培训教材;电商专业与革命老区的农业企业进行对接,成立了“红色扶贫直播基地”,学员们达到规定的销量,就可以换取“企业就业直通车”;建设系与中央企业联合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将“红色安全帽”和“青年突击队”作为实习考核的加分项目。

三、结束语

红色文化是“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它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其价值导向、情感激活和行为养成等多种功效。今后,还需要更多地突破校内校外的屏障,建立“课程 - 情景 - 企业”的立体传承链条,使红色资源成为学生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素养和叙述能力,成为“红色基因”的“翻译者”和“运营官”,为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培养合格的、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提供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参考文献

[1] 王姣艳 .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河南红色文化基因的路径研究 [J]. 延边党校学报 .2022,38(1).

[2] 魏世义 . 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让“特别能战斗”精神勇传扬 [J]. 中国煤炭工业 .2021,(7).14-17.

[3] 王姣艳 .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河南红色文化基因的着力点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4] 陈再生 .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思考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9,(36).75-76.

陈蕴(1996.07—),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会计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