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社会责任研究

作者

祁永华

潍坊学院

一、引言

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十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核心阵地,其社会责任不仅限于文献资源的传递,更承载着引导阅读风尚、保障文化权益、传承文明火种的公共使命。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推动全民阅读扩大覆盖面、提升实效性”的要求,到各地图书馆开展的“书香城市”“乡村阅读季”等活动,图书馆正通过多元实践诠释阅读推广的社会责任内涵。

当前,我国全民阅读率从 2012 年的 54.9% 提 升 至 2023 年 的81.5% ,但城乡阅读差距、数字阅读素养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厘清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社会责任边界,分析实践中的现实挑战,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政策要求与实践案例,探讨图书馆阅读推广社会责任的核心维度,并提出践行责任的优化路径。

二、图书馆阅读推广社会责任的核心维度

(一)保障阅读权益的公平性责任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首要责任是保障公民平等获取阅读资源的权利。《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平等地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这一法律定位决定了阅读推广必须突破地域、阶层、年龄的限制。针对农村地区阅读资源匮乏问题,全国31 个省份已建立“农家书屋”工程,与县级图书馆形成联动,2023 年农村居民综合阅读率达 70.3% ,较 2012 年提升28 个百分点。

特殊群体的阅读权益保障是公平性责任的重要体现。中国盲文图书馆通过“盲文读物借阅”“有声书服务”等项目,服务视障读者超 300 万人次;多地图书馆为留守儿童开设“阅读驿站”,如湖北省图书馆的“阳光书屋”项目,在 100 所乡村学校建立分馆,年服务留守儿童50 万人次,填补了弱势群体的阅读服务空白。

(二)引导阅读行为的培育责任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图书馆承担着引导深度阅读、培养阅读习惯的责任。通过主题阅读活动、阅读指导课程等形式,帮助公众建立系统阅读思维。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图书奖”评选活动已持续18年,推荐优秀图书 300 余种,带动相关图书借阅量平均增长 3 倍;深圳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人”培养计划,培训志愿者5000 余人,深入社区、学校开展阅读指导,年服务10 万人次。

针对青少年群体,图书馆通过“分级阅读”服务培育阅读兴趣。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根据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设计“0-3 岁亲子阅读”“中小学名著导读”等项目,2023 年参与青少年达80 万人次,调查显示,参与者年均阅读量较未参与者高 2.3 倍,阅读习惯养成效果显著。

(三)传承文化基因的传播责任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枢纽,在阅读推广中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责任。通过古籍活化、红色文献推广等形式,让传统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国家图书馆的“典籍里的中国”阅读推广项目,精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典籍,开发图文解读、线下展览等内容,吸引超 500 万人次参与;湖南图书馆的“红色阅读季”活动,通过红色文献展、革命故事分享等形式,年服务读者 120 万人次,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是责任的延伸。浙江图书馆的“浙里文脉”项目,系统整理地方志、家谱等地方文献,开发“浙江名人阅读地图”,引导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地域文化,相关线下活动参与率年均增长 40% ,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四)提升社会阅读素养的赋能责任

面对数字阅读时代的信息过载,图书馆承担着提升公众阅读素养的责任,帮助读者掌握高效阅读方法、辨别信息真伪。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工作坊”,开设“学术论文阅读技巧”“数字资源检索”等课程,年培训读者 2 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层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阅读素养大讲堂”,面向市民普及“批判性阅读”“深度阅读”方法,参与读者中 82% 表示“阅读效率明显提升”。

针对老年人数字阅读困境,全国多地图书馆开展“银发阅读”培训。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的“智能手机与数字阅读”课程,累计帮助 3 万名老年人掌握电子书阅读、在线资源访问等技能,弥合了数字时代的阅读鸿沟。

三、图书馆践行阅读推广社会责任的实践挑战

(一)资源配置与责任需求不匹配

基层图书馆资源不足制约责任履行。中西部县级图书馆平均藏书量仅为东部地区的 1/3,专业馆员配比不足 1:10000,导致农村地区阅读推广活动难以常态化开展。某调研显示, 60% 的乡村图书馆每月活动少于 2 次,无法满足村民阅读需求。数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突出,县域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量仅为城市图书馆的 25% ,限制了公平性责任的实现。

(二)服务能力与群体需求存在落差

对特殊群体的服务缺乏精准性。部分图书馆的盲文读物更新缓慢,内容集中在经典文学领域,科技、生活类书籍占比不足 10% ,难以满足视障读者多元化需求。青少年阅读推广存在“成人化”倾向,45% 的少儿阅读活动内容与儿童认知水平不符,导致参与持续性不足。

(三)协同机制尚未形成责任合力

阅读推广涉及教育、文旅、社区等多主体,但目前缺乏有效协同。学校阅读教育与图书馆服务衔接不畅, 60% 的中小学未与公共图书馆建立合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度低,企业、公益组织在阅读推广中的投入占比不足 15% ,图书馆“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制约了社会责任的广度延伸。

四、强化图书馆阅读推广社会责任的路径

(一)优化资源配置,夯实责任基础

加大对基层图书馆的倾斜支持,建立“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确保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标、专业馆员配备充足。推动数字资源共享,建设“全国图书馆数字阅读资源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向县域、乡村延伸。如江苏省的“数字阅读云平台”,通过省级统筹整合资源,向市县图书馆免费开放,使县域数字资源访问量提升 180% 。

(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责任效能

构建分众化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精准推广方案。为视障读者开发“定制化借阅”服务,根据兴趣偏好推荐读物;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阅读”空间,结合 AR 、VR 技术增强阅读体验。深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魔法阅读空间”,通过互动装置让经典童话“可视化”,读者留存率提升至 75% 。

(三)构建协同网络,凝聚责任合力

建立“政府—图书馆—社会”多元协作机制。推动教育部门与图书馆共建“阅读教育基地”,将图书馆活动纳入中小学课外实践体系;制定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对捐赠阅读资源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上海市的“阅读推广伙伴计划”,联合 200 余家企业、公益组织参与,社会资源投入占比达 40% ,服务覆盖范围扩大 2 倍。

(四)完善评估机制,保障责任落实

建立“社会责任导向”的评估体系,将阅读公平性、特殊群体服务质量等纳入图书馆考核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发布《图书馆阅读推广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如杭州市建立的“阅读推广效能评估体系”,从服务覆盖面、群体满意度等 6 个维度进行考核,推动图书馆责任履行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新”。

五、结论

在全民阅读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社会责任已超越传统的文献服务范畴,拓展为保障阅读公平、培育阅读习惯、传播优秀文化、提升阅读素养的综合使命。实践中,图书馆通过多元服务践行责任,但仍面临资源不足、服务不精准、协同不够等挑战。

未来,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协同网络、完善评估机制,强化社会责任的履行效能。图书馆应主动回应时代需求,在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最终实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自信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Z]. 2021.

[2] 范并思. 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社会责任[J]. 图书情报工作 , 2019(1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