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理中的感染控制:多维度预防策略与实践
李佳欢
景德镇市中医医院 333000
血透室是肾病患者生命支持治疗的重要场所,感染问题常常成为影响其疗效及预后质量的核心挑战。由于透析治疗的高频率及对无菌操作的高度依赖,血透室在操作规范、人员行为及环境清洁方面必须严格管理。研究血透室护理中的感染控制路径,对减少交叉感染、保护患者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血透室感染风险的临床特征与护理敏感点
(一)血透相关感染的主要类型与临床表现路径
血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局部穿刺点感染,这些感染多由皮肤常驻菌或院内条件致病菌引起。在透析治疗频率较高的患者中,感染表现往往具备隐匿性和反复性,早期症状如寒战、低热和乏力常被忽视,延误诊治风险较高。导管部位的红肿、渗出以及穿刺点周围组织的肿胀变化,是判断局部感染早期征兆的关键。血流感染一旦发生,会迅速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通过识别不同感染类型的典型表现路径,并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开展动态监测,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重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透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环节与感染传播机制
血透护理流程中穿刺、接管、冲洗等操作属于感染控制的高风险环节,在无菌操作不规范或重复使用耗材未达标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细菌通过血管通路进入血液系统。开放式导管结构与外界环境长期接触也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定植的机会,尤其在手卫生执行不严和换液频繁的情境下,病菌可通过接触传播迅速扩散至患者体内。此外,部分透析机回路存在死腔结构,在消毒清洗不到位时,易形成细菌生物膜,成为感染潜在来源。系统梳理和控制这些操作细节是预防感染传播的关键路径,要求护理人员精准执行操作标准,强化无菌意识与技能训练。
(三)患者基础状况对感染敏感性的影响分析
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大多存在基础代谢异常、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慢性疾病等问题,使其对外源性感染更加敏感。长期营养不良及贫血状态降低了机体抗病能力,伤口愈合迟缓亦加重局部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良导致白细胞功能减弱,易引发反复感染并产生耐药菌株。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退化、自理能力下降,常出现护理依赖增加等情况,进一步加大感染防控难度。透析患者基础状况复杂多样,其感染易感性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因素,需从系统评估出发,针对不同风险因素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感染防控目标。
二、多维度感染控制策略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透析器械与导管处理中的无菌操作强化措施
透析治疗涉及的器械和导管种类繁多,其表面与患者血液直接接触,极易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无菌操作的实施不仅局限于操作技术本身,更包括对使用环境、器械贮存条件、操作时间节点的全面控制。导管的插入、维护及更换过程中若存在步骤偏差,将显著提高感染风险。加强无菌屏障的构建,如采用一次性无菌包、严格分区操作、确保导管开口最小化暴露时间等,是防止污染的关键。透析器械在使用后需立即按照标准流程进行预冲洗、酶清洗和高水平消毒,避免血液残留形成细菌生物膜。在器械贮存环节,必须对储物环境温湿度、消毒频率和防尘措施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无菌条件稳定可控。通过对整个流程的全链条监控与管理,才能实现无菌操作的真正落地与效果保障。
(二)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升与行为管理策略
手卫生是感染控制的核心环节,在血透室这一高风险区域内更显关键。医护人员频繁接触患者导管、穿刺点及血液管路,若手卫生依从性不足,极易在无形中形成交叉污染。提升依从性需从行为认知、制度管理和现场干预多维度入手。首先通过持续性培训强化手卫生知识与风险认知,构建感染责任意识;其次,配置足量酒精搓手液与洗手设施,并确保其在关键节点便捷可及,从空间布局上降低执行难度;再次,建立可量化的行为考核机制,采用视频监控或感应装置记录实际操作频率,作为绩效考评依据;同时设立手卫生监督员进行动态巡查和现场指导,增强团队自我纠正能力。将手卫生行为管理嵌入日常护理流程,是实现高水平感染控制的必要保障路径。
(三)血透室环境清洁消毒标准化流程的落地实践
血透室环境中存在大量高频率接触区域与病原体潜伏场所,必须通过科学、高效的标准化清洁消毒流程确保微生物负荷可控。区域划分是基础前提,必须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并制定对应清洁标准与频次。操作台面、按钮、门把手等高接触频点需每日多次擦拭消毒,地面与角落区域要求使用不同颜色拖布进行物理隔离清洁,避免交叉污染。在药液配置方面应严格执行配比浓度、现配现用与标签管理制度,保障消毒效能稳定。对透析设备表面应采用不腐蚀材质的高水平消毒剂定期清洗,尤其关注透析器回路、液晶控制面板等关键部位的擦拭频次和湿接触时间。通过流程固化、岗位职责明晰与动态监督机制的建立,可实现血透室环境消毒流程的规范落地与持续提升。
(四)患者教育与行为引导对预防感染的协同作用
患者自身在感染防控中的作用常被忽视,然而其行为规范程度对结果具有直接影响。通过系统化教育方案向患者普及无菌理念与常见感染信号,有助于提升其自我防护意识。在透析前后引导患者使用酒精清洁手部并避免接触导管开口,是预防操作期污染的基本要求。对高风险患者如糖尿病人群、老年患者,应结合个体特征开展个性化培训,采用可视化资料、操作演示及反复指导增强学习效果。护士在日常操作中应强化沟通反馈,及时纠正患者不规范行为,如抓挠穿刺部位、带入外源物品等,形成良好操作习惯。教育还应延伸至家庭照护者,使其了解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导管保护、衣物更换与生活用品清洁,打造院外延续防控体系,形成医患协作闭环,全面提升感染预防的综合效能。
(五)感染事件监测、上报与持续质量改进机制
构建科学的感染事件监测机制是实现闭环管理的重要保障环节。通过制定统一感染判定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感染的诊断时间、症状指标与菌种信息,可避免因判断不清导致上报延误。建立电子化监测平台,对各类感染事件进行实时记录与归类,为后续质量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感染事件发生后需启动根因分析流程,重点审查操作流程、物资使用与人员行为,明确失效节点。随后通过感染事件例会汇报,形成多部门协同反思与制度更新。持续质量改进还需依托 PDCA 循环机制,对上报后的改进措施进行追踪验证与动态修订,防止问题重复发生。同时,鼓励护理团队自主提出优化建议,并设立激励机制促进积极参与,推动感染控制体系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构建高效的持续改进文化。
三、结束语
血透室护理中的感染控制工作,是保障患者透析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多维度的防控策略应当以科学依据为支撑,围绕操作规范、人员管理、环境控制等核心环节全面部署。通过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感染管理体系,不仅能够降低感染率,也有助于形成安全、规范、高效的透析护理环境。未来应持续推动护理团队的专业培训和管理机制优化,提升整体感染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华庭梅 . 血透室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与监测 [J]. 基础医学,2020,38(11):34- 38.
[2] 李梦秋 . 血透室的无菌操作与感染预防 [J]. 临床医学,2025,46(05):39- 43.
[3] 周雪雯 , 沈娴 . 血透室医院感染防控要点 [J]. 护理学,2024,45(02):4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