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探索

作者

李静

日喀则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心 西藏日喀则市 857000

引言

传统公路交通工程在管理与运营环节存在诸多短板,难以契合现代社会对公路交通的需求。推进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公路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控与高效运转,为民众提供更为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1 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提升交通管理效能

在传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下,交通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多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准确性难以保障。实施信息化建设后,借助先进的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可实时采集公路交通流量、车辆行驶速度、道路状况等海量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系统,能快速处理这些数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

1.2 强化交通安全保障

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在交通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利用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对公路上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车辆超速、疲劳驾驶、违规变道等危险行为,并迅速发出预警。同时,通过对道路路况的实时监测,如路面结冰、出现坑洼等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1.3 优化公众出行服务

信息化建设为公众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通过手机 APP、交通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公众能够实时获取公路交通路况、公交线路、换乘信息等,从而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在长途旅行中,可提前了解高速公路的拥堵情况,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路线,避免行程延误。部分智能交通系统还能根据实时路况为驾驶员提供最优导航路线,减少行驶时间和油耗,提升公众出行的满意度。

1.4 推动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利用层面来看,信息化建设可实现公路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精准分析,合理规划公路建设与维护计划,避免资源浪费。在节能减排方面,信息化系统引导车辆高效行驶,减少车辆在道路上的停留时间和怠速情况,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实时调整信号灯时间,使车辆能够顺畅通行,减少不必要的停车和启动,进而降低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 推进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路径

2.1 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

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局框架,通过战略统筹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碎片化局限。国家层面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交通、工信、公安等多领域资源,制定覆盖“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例如,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一套模型、一套数据”的全生命期数字化体系,要求新开工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应用 BIM 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地方政府需结合区域路网特点细化实施方案,如江苏通过《数字公路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五峰山未来高速等试点工程,形成“集约化、平台化、全周期”的业务系统架构。同时,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根据技术演进和应用反馈优化顶层设计,避免因技术迭代导致的系统僵化。通过强化战略引领与实施路径的衔接,可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推进。

2.2 健全技术标准体系

统一技术标准是破解“数据孤岛”和系统兼容性难题的关键。当前公路信息化领域存在数据格式不互通、接口协议不兼容等问题,导致跨部门数据共享效率低下。需加快制定覆盖感知设备、通信协议、数据交换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例如建立基于国密算法的安全通信协议,确保车路云系统间数据交互的可靠性。同时,应构建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吸纳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使标准能够及时响应 5G、AI 等新技术应用需求。例如,广东、山东等地发布的智慧公路建设技术指南,已对路侧设备编码规则、数据接口规范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标准化建设,可实现不同厂商设备的无缝对接,降低系统集成成本,推动行业从“单点智能”向“全局协同”升级。

2.3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公路交通信息系统涉及公众出行安全、基础设施运行等核心数据,其安全防护需构建“技术 + 管理”双重屏障。在技术层面,应采用国密 SM2/SM4 算法实现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审计追踪机制。例如,车路云系统可通过数字证书实现车辆与路侧单元的双向认证,防止恶意代码注入和数据篡改。在管理层面,需完善分级授权体系,对运维人员、业务系统实施细粒度权限控制,并建立应急响应预案,定期开展攻防演练提升处置能力。此外,需加强与网信、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建立跨领域安全监测网络,实时感知并阻断网络攻击威胁。通过技术防护与制度约束的有机结合,可确保公路信息化系统在开放网络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2.4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需构建“高校培养 + 在职培训 + 人才引进”的立体化人才体系: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将 BIM 建模、智能传感等前沿技术纳入路桥、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岗课赛证创”融通模式,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行业企业需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例如江苏依托全国公路智能建造与管养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师资- 平台- 项目”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制定专项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股权激励、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此外,需建立跨学科人才交流机制,推动计算机、通信工程等领域专家深度参与交通场景创新,例如将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数据共享场景,实现技术创新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2.5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公路信息化建设需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以缓解财政压力。政府可通过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加大基础投入,例如枞阳县城乡公交一体化 PPP 项目中,政府通过资本金注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3.74 亿元,实现城乡公交网络全覆盖。同时,应创新市场化融资机制,推广“使用者付费 + 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例如银百高速宁夏段引入 PPP 模式,通过自助收费、智慧服务区等增值服务提升项目盈利能力,使车辆通行效率提升 37% 。金融机构可开发知识产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证券化等产品,为中小科技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此外,需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考核投入产出比、公众满意度等指标,确保资金流向高价值应用场景,例如优先支持车路协同、智能养护等能显著提升路网运行效率的项目。通过多渠道资金整合与精细化管理,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可持续投入格局。

结束语

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路交通管理水平、保障交通安全、优化公众出行服务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工程信息化建设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人们创造更为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条件。

参考文献

[1] 关建民 .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效率 [J].中国储运 ,2023(2):180-181.

[2] 马瑞阳 . 黑龙江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研究 [D]. 哈尔滨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9):9-11.

[3] 赵健阳 . 数字化下的 Z 企业钢轨质量管理研究 [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22(1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