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创作与传播:江苏乡村文化认同建构的民间实践
邵一言
南京师范大学
在传承和振兴农村地区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认同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文化认同的研究重点在于个人和群体之间对于文化符号的分享和感情连接,而村歌是一种根植于乡土的民间艺术,自然地携带了农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特征。江苏有着丰厚的乡土文化,如苏绣和昆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领域。而村歌的创造和传播,通过民间实践活动来激发其身份的价值,不仅可以为文化认同的研究提供一种本地的实践参考,还可以为解决乡村文化认同的弱化困境,想乡村文化可以更好地进行传播[1]。
一、村歌镶嵌非遗符号,强化文化辨识度
在文化认同的视角下,非遗符号作为乡土文化的核心,具有当地的历史特性和精神特性。其中,把苏绣、昆曲、惠山泥人等非遗符号便是重要代表,将其嵌入到村歌中,可以把抽象的文化身份形象化成可以被察觉的音乐符号,通过旋律和歌词来唤醒和分享这些文化记忆,从而加深了民间艺术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非遗符号通过音乐的传播得到了更大的范围拓展。
比如,可以把苏绣中的细腻针法和江南的水乡风情转换成了乡村歌曲中的歌词,创作出“丝穿针入玉碟,江南一片烟浪”的歌词,则能很好地把绣娘的灵巧和水乡的温柔都融合在了村歌当中。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中,可以使乡村歌曲作为一种声音的载体,承载着非遗的历史记忆。如果村歌能够得到广泛的传唱,则能让乡土文化更好地发散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江苏文化的魅力。
二、校地合作志愿下沉,激活本土创作力
文化认同的建构离不开群体对文化符号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再生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得以强化,且要依靠志愿下沉的支持,这样能为专业文化力量和乡土文化智慧的结合搭建桥梁。在这样的情形下,既能让师生以及专业音乐人前往田野调研,感受乡村原生态文化,还能有效激发了农民的创作意识,实现了民间艺术、乡土文化由被动传承到主动创新的转变,从而实现民间艺术在保持乡土性的同时,兼具了当代美学的创新性。
比如,高校可以组织村歌实践队, 并深入吴江桑蚕养殖基地,与当地的丝织工匠进行了深度的沟通,发掘了采桑、养蚕、缫丝、织布这一环节中的劳动韵律和人生情怀,把“桑林滴露晨光里,蚕眠叶底抽银丝,织机轧轧传乡音,绸面映出江南意”的意蕴和场景融合到村歌中。这样不仅能让乡村文化得到传承,还能将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中,更多的年轻群体能够对乡土文化拥有浓厚的情感和主动承担传播相关文化的意愿,学生也会借由此次机会,自行创作更多契合且赞颂桑蚕文化的村歌歌词,让乡土文化更好地实现传播[2]。
三、文旅商融合式传播,拓展文化宣传力
传播学认为,文化认同的构建离不开沉浸式的文化情景,而文旅商融合则为农村的文化符号的传播营造了一个多维的体验场域。在乡村旅游、特产经济、民俗展演等活动中,这些文化符号由静态的文本转变成了游客可以感知和参与的动态体验,能将文化记忆深度嵌入到个体认知,并通过旅游群体的流动实现文化认同从乡村内部向外部扩散,同时为村歌传播赋予产业属性,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3]。
比如,在七都镇木偶戏展演时,可以创作村歌《木偶传奇》作为开场曲,歌词中写道“傀儡腾挪演绎古代事,民间传说留祠堂,十指灵巧勾百态,江南之妙举世皆知”,这呼应了木偶戏“以史料或神话为素材”的创作特色,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领略江南文化力量。又或者,在苏州塘浦圩田系风景区内,可以播放原创村歌,歌词中写道“水网如织绕田畴,人随天时勤作酬”的内容,将圩田合理利用水资源,且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转变成了听觉体验,促进了乡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动。
四、数字技术赋予能量,扩散渠道多元化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数码科技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和线上课程等数字途径,可以迅速地将村歌和农村的文化符号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文化认同超越乡村的地域,扩展到了更具流动性的网络人群之中。而数字技术的互动性较强,使受众由被动的接受文化转变为积极地参加村歌创作,加强了个人对文化符号的感情连接 [4]。
比如,可以选择制作苏绣主题村歌 MV,摄像机会跟着刺绣师的双手在架子上移动,用丝线勾勒出山川河流和花鸟的轮廓,将江南的温暖和细腻渲染得淋漓尽致。此时,便需要并配上创作的村歌,歌词写道:“刺绣,将思念编织在丝绸上;彩丝连,绑江南烟云”。制作完成后可将其发布在抖音、视频号上,以达到视频和音频的结合传播。另外,在光福核雕技术的乡村歌曲直播中,核雕师傅一边进行橄榄核的制作,一边向网民们讲述自己所创作村歌中“细刻榄核藏乾坤,匠心不负岁月深”这句歌词的创作背景,一边与网民们进行即时交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核雕和乡村歌曲的含义,促进在数字领域中的文化认同不断深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歌创作与传播加深了文化认同理论与民间艺术传承的内在关联,并从情感和符号共享两个方面来探讨乡村文化内涵和文化认同构建的深层次逻辑。这也证明了民间艺术是文化认同的内核,也证明了用民间实践来激发文化认同的可能性,也给予了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凝聚力量,可以给文化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启发,并为文化认同的发展注入了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 傅伟伦 , 吴黄磊 , 窦逗 . 文化认同与乡村客厅建构——以淮盐文化客厅建设为例 [J]. 装饰 ,2025,(08):124-126.
[2] 易添 , 杜艳艳 . 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高质量发展策略[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15):193-195.
[3] 邵一言 . 创作最美村歌 助力乡村振兴——高腔山歌融入乡村音乐的探索 [J]. 艺术家 ,2025,(06):70-72.
[4] 李静 . 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实践——以邹城市开展“孟子乡音”村歌计划为例 [J]. 参花 , 2024, (08): 140-142.
邵一言,在读博士研究生、音乐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21 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YSB0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