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设计中抗震性能提升的技术路径

作者

张锐

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

前言:

在如今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对抗震要求已然更为提高,不可否认的是,以往所采取的抗震技术,显然不能符合当前的抗震要求,对此,采取何种方式在维护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利用技术措施来提升道路桥梁的抗震性能,就应作为该领域人士所应探讨和分析的一项重要课题,以期能够打造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提高道路桥梁的安全程度。

一、抗震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强化其抗震性能的一项技术措施,即在于优化设计抗震结构体系,能否保障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桥梁的综合抗震性能。对此,一方面在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型上,需要选用具有延性的结构,以科学建构抗震防线,为抗震效果的提升带来保障。另一方面在刚度分布上,需要确保有着均匀性的体现,防范由于在刚度上存在问题致使地震作用集中,能够以改变与完善支座设置形式,保证结构刚度符合要求 [1]。除此之外,在优化传递路径的过程中,应该保障地震荷载可以在系统路径的作用下,向着基础不断传递,防范由于发生了传递路径被迫截断的状况,而致使局部受力过大。对于钢构桥来说,应该加强墩柱以及梁体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化抗弯承载力,保障在地震发生时节点能够不在构件受损之前遭受严重损坏。针对连续梁桥来说,必须注重完善支座约束,确保科学部署活动以及固定支架,保障在地震发生时梁体不但可以进行温度变形的及时释放,也能够对水平地震力予以尽快传递。再者,还应该分析及明确结构是否有着较好的抗扭性能,能够以完善截面形式等来强化其的抗扭刚度,防范在地震影响下结构产生严重的扭转受损状况,还应该注重贯彻“消能减震”的观念,通过利用耗能构件来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

二、关键构件抗震性能强化

在道路桥梁抗震性能的提升中,强化关键构件抗震性能同样十分必要,能够了解到的是,道路桥梁的关键构件主要在于支座以及墩柱等,但它们均属于抗震的脆弱之处,所以应该结合不同构件的不同受力情况等来利用相应的加强路径,以便保障构件有着更好的抗震性能[2]。例如,以墩柱来说,应该强化其的抗剪承载力,确保科学配置钢筋以及箍筋这两者,固定值距以及间距均应该符合具体标准,规避墩柱产生剪切受损的状况。还能够将约束拉杆应用至墩柱中,利用外部约束的方式保障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延性。

另外,针对桩基础,需要强化桩身截面尺寸,提升抗弯承载力,还需认识到的是,桩顶和承台连接之处不可忽略,凸显加强钢筋的作用,以此来防范在连接之处产生脆性破坏的状况,而针对扩大基础,就应该注重提升基础底面积,运用防滑齿等保障基础抗滑力获得提升。在支座构件的方面上,需确保具有较强的承载力,选择具有较强抗震性能的支座,其的水平刚度等应该和结构抗震的要求之间相符合。以梁体来分析,就主要在于强化其的抗裂性,能够以完善梁体截面形式,强化其抗弯刚度,还需将缓冲装置布设至墩柱和梁体端部二者之间,防范它们之间产生严重撞击的状况。应该高质量落实构件节点设计工作,保障全部连接节点的实际承载力,均能够超出构件的实际承载力。

三、高性能抗震材料应用

在道路桥梁抗震性能的强化中,高性能抗震材料不可缺少,若能够科学选择该类材料,则利于优化构件的抗震性能,进而在发生地震灾害时也可以降低其带来的影响。在混凝土材料的选用上,应选择高性能抗震混凝土,以科学的调控钢纤维、以及胶凝材料等,保障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得以提升。在应用纤维混凝土的过程中,能够防范混凝土裂缝问题发生,强化其的抗剪承载力[3]。再者,能够通过自修复混凝土材料,做到自修复裂缝问题,如此能够降低地震发生后构件受到的影响。在钢筋材料的选择上,需选择高强度的抗裂钢筋,并保障其有着较强的屈服强度,做到科学把控其的屈强比,保障在受力情况下钢筋有着较好的塑性变形,针对大受力构件来说,能够通过金钢筋等,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能强化构件的实际承载力。除此之外,在钢筋连接的方面上,需要通过焊接或者是机械连接的形式,不建议通过绑扎的形式来进行,务必保障钢筋连接处的力学性能符合要求。钢结构桥梁需要选择高抗震性的钢材,保障其的低温以及冲击韧性均符合要求,这样在地震或者是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才不容易产生脆性断裂的状况。能够选用耐磨钢材,保证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钢材仍有着较好的耐久性,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该方面因素削弱钢材的抗震性能。在进行钢构件的连接时,需要通过焊接抑或是螺栓连接,务必保障焊接的有效性,防范由于在焊接方面存在消极问题,而致使发生脆性破坏的状况。

四、抗震分析与监测技术优化

在道路桥梁抗震性能的提升中,必须注重采取技术策略和路径,以期实现抗震性能提升的目标。对此,进行抗震分析以及监测技术优化则显得至关重要,在采取该项路径后,有助于科学评估及判断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有利于为抗震设计工作的开展带来重要根据[4]。在实施抗震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借助分析模型来予以深入,根据地震动参数来展开静、动力的抗震分析,以前者来说,强调通过推覆分析方式,明确结构的需求谱等,获知在各类地震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后者主要在于应用时程分析方式,根据相契合的地震波,对地震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有效模拟,及时发现抗震的脆弱之处,以便利用相针对的方式实现尽快的处理。

再者,应该彰显现代技术的作用,包括物联网技术等,保障尽快的传输相关的监测数据,保障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共享,还能够采取大数据技术等,做到深挖相关的监测数据,建构出完善的评估模型,以便准确分析预测结构抗震情况,在地震灾害出现后,能够根据所获得的监测数据迅速明确结构的受损情况,从而不管是在开展救援工作、还是在建构修复计划时,均利于带来重要的保障 [5]。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维护监测系统,防范因系统存在问题损伤数据质量,最终能够为桥梁抗震性能的提升带来强力的技术保障。

总结: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道路桥梁抗震设计优化工作中,不乏会表现薄弱问题,包括抗震设计观念落后、以及技术措施采用缺失等,很难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对此,在新时期下,有必要采取技术路径,包括优化抗震结构体系、以及采用高性能抗震材料等,以此来大幅度增强桥梁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 顾海浩. 桥梁抗震设计要点及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3, (29): 146-148.

[2] 王成江. 浅析预制装配式桥梁抗震设计及抗震措施[J]. 价值工程 , 2022, 41 (13): 44-46.

[3] 刘楚 , 文琰 . 桥梁抗震与抗风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研究 [J].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22, (07): 76-78.

[4] 刘其卓. 公路兼城市道路桥梁抗震设计对比分析[J]. 福建交通科技 , 2021, (06): 66-71.

[5] 韩强, 贾振雷, 周雨龙, 杜修力. 震后可恢复功能桥梁结构之摇摆桥梁研究综述 [J]. 中国公路学报 , 2021, 34 (02): 1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