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作者

王小丹

四平市第三中学校 吉林四平 136001

前言

目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历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更在于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念。因此,将乡土文化引入初中历史课程,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即主要论述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1 基本内涵

1.1 家校共育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家校共育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其主要是指通过家庭、学校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家校共育强调两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通过沟通与协商,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和均衡的发展。家庭与学校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协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致力于实现身心健康、品德修养与学业进步等多方面目标。

1.2 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虽然当前许多地区都意识到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并注重对这类资源的开发,但是由于对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乡土文化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并且由于资源碎片化状态,导致课程内容容易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难以形成立体、连贯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历史文化图景。同时,由于目前部分初中历史课堂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对乡土素材的利用有时局限于静态展示或简单阅读,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不足。

2 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遵循原则

在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其一,科学性原则。教师在对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以真实的历史资料、出土的文物、历史图片为基础进行开发,不能使用未经证明的传闻、典故、习俗等历史资源进行教学,也不能为了制造课堂效果,虚构教学内容,以避免对学生进行错误指引。其二,经济性原则。在乡村地区往往包含丰富的乡土资源,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对所有资源进行开发,则需要消耗大量成本,所以需要在开发过程中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知识内容,选择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进行开发。其三,因地制宜原则。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乡土文化课程自开时需要尊重这种差异,在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对地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3 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资源图谱,协同挖掘乡土素材

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教师对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打破资源壁垒,建立共享机制,以便实现对乡土素材的深入挖掘。首先,学校需要联合当地文化部门、社区组织以及家庭力量,建立乡土文化资源调查小组,明确乡土素材的征集方向。以四平地区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在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中,教师为了结合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成立了乡土文化资源调查小组,通过对地方志、生活器物、历史遗迹等资料的调查,根据四平境内分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结合遗址中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了解到远古时期在这片土地生活人民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资源收集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征集到零散素材进行系统化整理,这需要根据历史脉络、文化主题、空间分布以及载体形式进行多维度分类,并建立数字化档案。并在这类资源库不仅是静态归档,还需要通过持续调查对其进行动态更新。比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年积累,资源库中的图片素材已经从原有的 1231件增加到2109 件,能够有效推动乡土元素在初中历史中的融入。

3.2 创新实施载体,共育浸润乡土情怀

乡土文化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与价值观的内化。在家校共育理念下,教师需要设计多元融合的实施载体,使乡土情怀的培育超越课堂边界,融入真实生活场域,实现文化认同的深度浸润。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单向讲授转向家校共育的互动建构。教师可以基于前期开发的乡土资源图谱设计地方元素融合的探究任务。比如在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8 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博物馆专业人士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夏商周时期有关天文、历法、医学方面的物品资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当前四平地区的科技发展,探讨不同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变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负责对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采用批评性思维开展讨论。

3.3 完善评价机制,联动提升育人实效

乡土文化课程的实施成效需要通过科学评价进行验证与优化,在家校共育框架下,评价机制需要突破单一维度与主体局限,构建多向互动的动态评估体系。首先,评价内容需要全面覆盖乡土文化育人核心目标,不仅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需要对情感态度、文化认同、社会实践表现方面进行评价。其次,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改变单向评价模式,设计家长参与路径,教师负责设计评价工具与核心素养达标评估,家长则依托家庭生活场景开展真实性评价:可通过“家庭观察笔记”记录子女与长辈交流乡土话题的频率与深度,利用亲子活动观察子女的文化践行能力,并定期提交描述性反馈。

结论

综上所述,在家校共育视角下对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需要教师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与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并构建以文化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便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希望本文研究能够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楠 , 王凤杰 . 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基于辽宁省辽阳地区的调查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7):170-171.

[2] 胡叶萍 . 传承乡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以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为例 [J]. 新课程 ( 中 ),2017,(03):98-99.

[3] 魏小莉 . 发掘地方教育资源传承优秀乡土文化—— 构建“ 桥东历史文化”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J]. 小学时代 ,2019,(13):76-77.

[4] 王洪 . 基于素养本位的历史与社会拓展性课程建设探微——以《台州乡土文化》的开发及实践为例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 政治教学 ),2019,(05):45-47.

[5] 刘光书 .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安龙县乡土文化课程建设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0):17-19.

[6] 王震霄 . 培养家国情怀,推进文化育人——“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J]. 教育视界 ,2020,(22):69-72.

[7] 丁振伟 . 基于家校共育的初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2,(04):39-41.

[8] 常建兵 .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考 [J]. 学周刊 ,2023,(12):147-149.

[9] 杨秋锦 . 厚植地域文化精耕历史教学——初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3,(1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