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设计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教学探索
张健恺
金昌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智能制造的发展,机械类专业所面临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机械设计课程大多以知识灌输与图纸训练为主,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技能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无法有效满足新技术环境下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职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何在保持课程专业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引入人工智能元素,提升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与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是当前中职机械设计教学亟需探索的重要方向。
一、中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动因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现代新型技能型人才,作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时时要涉及到机械制图知识,要与各种图样打交道。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课本、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与产业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热情不足,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尤其是一些机械制图和产品建模任务,常常因计算量大、过程繁琐,令学生感到枯燥和无从下手,造成课程“难教难学”的现实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学环节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AI 在图像识别、模型生成、仿真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可以直接赋能机械设计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智能工具的辅助下更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另一方面,AI 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支持。例如,利用 AI 绘图辅助系统,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参数快速生成三维模型,既节省时间又提升操作体验。这种以技术驱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可视化和操作化,也能帮助学生建立从“理解图纸”到“主动建模”的工程思维,真正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中的融合路径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中职机械设计课程,首先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调整与重构。传统机械设计课程强调手工绘图与静态理论,而 AI技术可以推动课程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从结构学习向智能应用过渡。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智能建模模块,结合 CAD 软件和 AI 插件,让学生通过自然语言或简单参数输入实现快速建图,降低技术门槛,提升学生设计兴趣。此外,还可引入 AI 辅助分析工具,实现应力分析、运动仿真等功能,让学生通过模拟理解机械结构运行原理,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多种形式的引导。AI 技术能够为导向教学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学习行为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分析,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上,还可利用AI 语音识别系统辅助学生操作建模过程,让课堂互动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三、人工智能助力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不仅强调知识掌握,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形成。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受限于设备数量、教师精力以及教学环境,学生实际操作机会有限,往往存在“看得懂做不出、图能画手不熟”的问题。引入人工智能后,虚拟仿真平台、AI 助手、智能评分系统等工具可以有效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例如,通过虚拟装配系统,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实现零件装配、参数调节与模拟运行,大大提高操作效率和容错率。同时,
AI 系统还能实时识别学生的操作步骤、判断是否规范并给予指导反馈,实现仿真操作与即时纠错并行,大幅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程性质:机械基础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将 AI 元素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企业在招聘机械类技能人才时,越来越倾向于具备“智能设备操作”“数字建模能力”与“复杂系统识图”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将 AI 工具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常规组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AI 工具完成项目设计、工艺改进和参数优化等任务,不仅锻炼了其实际操作能力,还强化了其数据理解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AI 系统还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能力画像,为其后续实习、就业匹配提供智能推荐,助力形成从“教—学—用”一体化的现代职教生态。
四、智能化背景下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
尽管人工智能在中职机械设计教学中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如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难以驾驭 AI 相关工具的教学设计;部分学校软硬件设施不足,难以支撑智能化教学常态化;而部分学生因数学、计算机基础薄弱,对 AI 工具存在畏难情绪。这些问题若不解决,人工智能教学将难以真正落地,甚至可能加剧教学负担与学生焦虑。因此,学校需要从教学设计、师资培训、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统筹推进,为AI 元素融入教学提供系统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通过校本研修、企业挂职、平台认证等方式提升其 AI 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其次,应在课程改革中分层推进 AI 内容融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基础设置不同的 AI 教学模块,避免“一刀切”造成的教学困难。同时,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产教协同,为中职学校提供技术平台与实践案例支持,降低教学门槛,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构建校内 AI 支持平台,集成数据采集、资源分发、学习反馈等功能,推动教学方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形成机制完善、资源共享的智能教学生态。
结论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中职机械设计课程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 AI 技术有效融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更能增强学生面向未来岗位的职业适应力与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AI 在课程教学中多场景融合路径的探索,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人才培养战略的组成部分。未来,应继续深化 AI 与中职教育的融合,完善配套机制,提升师资水平与平台建设能力,真正实现从“工具辅助”向“系统协同”的转变,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代英鹏 , 李静 . 情境式逆向教学设计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以带传动的维护与安装为例[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5,54(06):251-253.
[2] 何志昌 . 浅谈微课在中职“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J]. 中国金属通报 ,2019,(01):227-228.
[3] 陈政伟 .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职机械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11):56.
钱国忠 . 微课在中职“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盐化工 ,2018,45(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