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明学

榆中县农村经济指导站 73010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引导下,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加速由传统小农向现代集约化方向演进。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然而,现实中多数小农户受限于资源、技术和管理能力,难以单独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特别是生产托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了“以服务换组织、以技术促融合”的现实途径。本文以榆中县为样本,分析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与典型成效,探讨其在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路径。

一、榆中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榆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农业主产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 39.6 万亩左右,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0% 以上。该县自 2020 年启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以来,积极探索“政府统筹 + 服务组织实施 + 小农户参与”模式,构建起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托管体系。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专业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涵盖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病虫害防治、农资统供等13+X 项套餐服务,解决了“谁来种地”问题,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农业生产成本压力,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过渡。

在制度设计方面,榆中县实行“先服务后补贴”机制,财政资金优先向小农户倾斜,补助额度亩均不超过 80 元,并规定单个主体补助上限为10 万元。通过建立“领导小组 + 农业农村局 + 财政局 + 乡镇联动”的管理体系,从服务组织资格审查、合同签订、作业验收到资金拨付均形成闭环监管流程。此外,项目还引入遥感航拍与地块监测技术,提升作业面积核验精准度,为绩效评估与资金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该模式以可复制、可追溯、责任明晰的结构实现了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生产效能的实证影响分析

通过对榆中县 2020 至 2024 年农业生产托管任务的跟踪数据分析可见,全县已累计完成托管面积25.1 万亩,带动1.4 万余户小农户参与,实现小农户从“单打独斗”向“组团联动”的转变。在成本方面,榆中县供销联社等服务组织通过统一采购与集中作业,帮助农户每亩节省成本约 80 元,极大地缓解了农业投入压力。在效率方面,玉米播种期缩短10 天以上,收获时间集中,减少因气候波动造成的损失风险。此外,在绿色生产环节中推广水肥一体化、残膜回收、生物灭蝇灯等绿色技术,实现了节水、省药、提效的多重目标,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生产托管模式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还有效整合了农村资源和社会资本。一些无劳力、弱劳力家庭通过服务组织完成全程托管,既解决了实际操作困难,又保障了土地收益持续稳定。例如榆中益兴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 1+1+N′′ ”模式带动村集体合作社运营,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和组织能力,为乡村治理与农村组织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的两种重要形式,而榆中的实践有效将两者结合,走出了一条“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径。

三、典型做法与榆中特色路径的机制优势

榆中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中,强化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控制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八字工作法”为代表的操作框架,即“实、细、理、真、准、严、快、全”,覆盖项目设计、合同履行、过程监测与资金结算各环节。这种机制强化了管理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力与责任落实,有效防范资金跑冒滴漏。在服务标准方面,统一规定了作业流程、质量标准、保险要求与安全管理,所有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农机具需年审合格并投保,保障了服务组织运行的专业性与规范性。

在技术融合方面,榆中县大力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集数据采集、地块分配、作业记录与绩效评价为一体的“智慧托管”平台,实现了农户、政府、服务组织三方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进度可视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物联网技术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电力用户、发电企业及供应商之间高效沟通的网络,对电力市场进行全面监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及竞争力。这种技术在农业服务场景下的应用,为现代农业装上了“智能中枢”,推动小农户向数字农业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四、面临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展望

尽管成效显著,榆中县的农业生产托管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首先是部分服务组织服务能力不均,存在设备老化、人员不足、覆盖能力有限等问题,特别是在季节性用工高峰时段容易出现服务缺口。其次是农户对托管模式的认知仍有不足,部分群体对合同条款理解不清,服务期望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影响满意度。此外,智慧平台建设虽已起步,但数据采集标准、互联接口、权限设置等仍需进一步完善。

为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服务组织培育与扶持,推动小型组织专业化、大型组织区域化发展,建立准入退出、信用评价、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农业生产托管综合信息平台,推动服务标准数字化、作业过程智能化、绩效评价实时化;三是强化统筹协调,推动财政、农业、科技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制度合力,提升项目执行力和覆盖率。此外,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未来的关键方向。榆中县应当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如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环保技术的应用,以提升农业的可持续性与生态效益。

结论

榆中县以生产托管为核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路径。通过政府统筹、服务组织承接、机制制度支撑与技术创新融合,有效解决了农业“小而散”“弱而慢”的难题,激发了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组织能力、提升服务标准、完善智能平台与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农业服务体系朝着专业化、智能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展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 冯青利 . 濮阳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D].河南工业大学 ,2024.DOI:10.27791/d.cnki.ghegy.2024.000704.

[2] 冯亭亭 . 河南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路径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3.DOI:10.27459/d.cnki.gynfc.2023.000449.

[3] 曹铁毅 . 规模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形成机制、影响效应与提升路径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22.

[4] 谢文帅 . 中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2.DOI:10.27162/d.cnki.gjlin.2022.00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