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研究
巴桑多杰
那曲市色尼区色雄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 那曲市 85200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提出“加强基层群众文化保护传承,构建城乡全覆盖的文化传承体系”。在此背景下,研究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不仅能为破解传承困境提供理论支撑,更能为激活基层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1 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论基础
1.1 文化自觉理论
文化自觉理论强调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认同,是基层群众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 文化自觉 " 理念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在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中,文化自觉表现为社区居民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传承责任感。
1.2 多元共治理论
多元共治理论主张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治理体系,是基层群众文化保护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该理论认为,文化保护不应仅依赖政府单一主体,而应充分发挥社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
1.3 社区参与理论
社区参与理论强调社区居民在文化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是基层群众文化传承的核心机制。该理论认为,社区居民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应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只有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2 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的构建路径
2.1 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推进
一是将基层群众文化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一县一策”的保护方案,明确文旅、民政、教育等部门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协同工作格局;二是优化政策支持方向,兼顾“抢救性保护”与“活态传承”,设立“民俗活动扶持资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补贴”等专项政策,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常态化传承;三是建立政策评估机制,通过民众满意度调查、文化资源保护成效评估等方式,定期调整政策内容,确保政策科学性与有效性。
2.2 数字载体创新:拓展线上传播渠道
一是“数字档案库”,对民间技艺、口头文学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如拍摄技艺教学视频、录制民间故事音频),建立可追溯的数字档案,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已收录基层文化项目超 10 万项;二是“线上教学平台”,邀请传承人录制线上课程,如在抖音、快手开设“民间技艺课堂”,详细讲解技艺步骤,吸引年轻受众,某剪纸传承人通过线上教学,粉丝超 50 万人,培养线上学徒 2000 余人;三是“数字文创平台”,将民间艺术元素转化为数字文创产品(如数字年画、虚拟手工艺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保护与交易。
2.3 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途径
为了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地方文化的价值和地位,为其提供法律保护和支持,防止被边缘化和遗失。其次,加强文化教育,培养社会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增强对其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此外,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地方文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地方文化在经济层面得到认可和支持。
2.4 构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机制:技术赋能与资源活化
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构建“系统保护、高效利用、广泛传播”
的数字化机制。一是开展系统化数字化采集,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对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数字数据库”,运用三维建模、VR 技术还原传统技艺制作过程,提升数字资源质量;二是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地方文化 APP 等,发布数字文化资源与文化活动信息,开展线上文化体验活动(如线上非遗技艺教学),扩大基层群众文化的传播范围;三是推动数字资源共享利用,建立区域间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机制,为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学术研究提供资源支持,实现“保护 - 利用 -传承”的良性循环。
2.5 构建“文化保真 + 商业适配”的市场化转化机制
在市场化转化中平衡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1)建立文化内核保护标准。制定“基层群众文化市场化转化导则”,明确文化内核(如技艺核心流程、民俗核心仪式、艺术核心风格)的保护要求,禁止为追求商业利益改变文化本质。例如,对传统戏曲市场化,要求保留核心唱腔与经典剧目,新创剧目需经过文化专家审核,确保文化内涵不流失;对民间技艺文创产品,要求保留核心工艺,如传统陶艺文创需采用原有的烧制工艺,避免使用现代工业生产替代。(2)创新市场化产品形态。结合现代消费需求,开发多元化产品:对民间技艺,开发“轻量级”文创产品(如小巧的剪纸挂件、便携的陶艺饰品),降低价格门槛,适应快消市场;对民俗文化,开发“体验式”产品(如民俗主题民宿、民俗活动参与套餐),如福建莆田开发“妈祖文化体验游”,游客可参与妈祖诞辰祭祀仪式、学习妈祖相关传说,年接待游客超 300万人次;对民间艺术,开发“沉浸式”演出,如利用 VR 技术还原传统戏台场景,打造“沉浸式黄梅戏”,吸引年轻观众,某沉浸式黄梅戏演出上线后,年轻观众占比从 30% 提升至 65% 。
2.6 评估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估激励机制是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持续动力。这一机制包括绩效评估、激励措施和反馈改进三个环节:绩效评估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文化保护工作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采用了 " 指标体系法、熵权法 " 分析多元主体对保护传承的感知评价,提供了评估方法的参考。激励措施方面,应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增强各方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绵竹年画研究提出的 " 社区居民的激励机制 " 是激励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改进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和各方反馈不断改进保护工作和机制设计,实现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 “单一保护” 思维,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社群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当前,基层群众文化面临的传承困境,本质上是保护机制与时代需求的不适应,通过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建立多元资金供给机制、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构建数字化保护机制、强化社群参与机制,可有效破解传承与保护难题,让基层群众文化 “活起来”“传下去”。未来,还需结合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国家战略,进一步优化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推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让基层群众文化不仅成为 “文化遗产”,更成为推动基层发展、增强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基层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邦和 .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创新及策划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10):57-59.
[2] 赵颖 .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J]. 辽宁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02):35-38.
[3] 袁金辉 . 探索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J]. 文化月刊 ,2022(0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