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部地区群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作者

平措拉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便民服务中心 西藏 日喀则市 857000

引言

当前西部地区群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部分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群众文化资源与乡村产业、治理的融合度低,未能形成“文化 - 经济 - 治理”的联动效应。据文化和旅游部调研数据显示,2023 年西部乡村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传统节庆活动占比超 60% ,创新性文化活动占比不足 20% ;仅 15% 的西部乡村实现群众文化资源与旅游、手工艺等产业的有效结合,文化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如何激活西部地区群众文化活力,使其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各领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群众文化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

1.1 群众文化与乡风文明的价值耦合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群众文化是培育乡风文明的核心载体。西部地区多民族群众文化中蕴含的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生态保护等价值理念,与乡风文明建设目标高度契合。例如,藏族“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文化传统,可引导村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彝族“家支文化”中的互助精神,有助于形成邻里互助的乡村氛围。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转化为村民的行为自觉,推动乡村形成良好风尚,破解部分西部乡村存在的“精神空虚”“人情淡漠”等问题。

1.2 群众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功能耦合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群众文化具有凝聚共识、化解矛盾的治理功能。西部地区乡村多为多民族聚居区,群众文化活动(如民族节庆、集体文艺表演)可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增强乡村凝聚力的平台;同时,通过将村规民约、政策法规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如编排普法小品、政策宣传歌舞),能够提升村民对治理工作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实现“文化育人”与“治理增效”的双重目标。

1.3 群众文化与产业兴旺的资源耦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西部地区群众文化资源(如非遗技艺、民族歌舞、传统节庆)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将群众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品牌,能够延伸乡村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2 西部地区群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1 繁荣乡村文化创作,激活内生动力

鼓励支持基于乡村生活、反映时代变迁、彰显地域特色的群众文艺创作。组织开展“村晚”,“百姓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搭建展示交流平台,让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

2.2 构建“县- 乡- 村”三级文化设施体系

县级层面:建设“民族文化展览馆”“非遗工坊”,集中展示区域内群众文化资源,同时提供技艺培训、文创设计等服务;乡级层面:改造升级乡村文化站,增设“数字文化体验区”(配备电脑、VR 设备)、“非遗传习室”,满足村民多样化文化需求;村级层面:依托农家书屋、村活动室,设立“文化小广场”“家庭文化微站”,方便村民就近开展文化活动。推动设施“共建共享”:将乡村文化设施与村卫生室、超市等公共空间结合,如甘肃乡村在超市内设置“文化图书角”,在村卫生室等候区播放民俗文化视频,提高设施使用率。

2.3 推动“多民族文化融合”治理,维护民族团结

在多民族聚居的西部乡村,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民族交流与理解:举办跨民族文化活动:组织“多民族文化节”“民族歌舞交融表演”

等活动,鼓励不同民族村民共同参与节目编排与表演,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举办“苗侗一家亲文艺汇演”,苗族村民表演侗族大歌、侗族村民表演苗族飞歌,增进了民族感情。

培养跨民族文化人才:选拔熟悉多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村民,培养成为“跨民族文化调解员”,通过文化活动化解民族间的小矛盾、小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如青海某藏汉杂居乡村的“跨民族文化调解员”,通过组织藏汉村民共同参与“锅庄舞”活动,成功调解民族间纠纷12 起。

2.4 创新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向乡村延伸。建立 " 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智慧文化平台,扩大优质文化资源的覆盖面和可及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供给,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2.5 打造“文化 + 旅游”特色项目

发展“民俗体验游”:依托西部乡村群众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乡村的“泼水节主题体验游”,游客可参与傣族织锦、傣味制作、泼水祈福等活动;陕西延安乡村的“陕北秧歌文化游”,游客可学习秧歌表演、体验窑洞生活,通过“体验式旅游”提升文化附加值。开发“小众精品线路”:避免同质化竞争,针对西部乡村群众文化的独特性,设计小众旅游线路,如“甘肃临夏回族砖雕文化之旅”“四川阿坝羌族碉楼与羌绣体验之旅”,吸引文化爱好者、高端游客,提高旅游收益。

2.6 发展“文化 + 农业”融合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将西部乡村群众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与品牌建设,如陕西某乡村将剪纸文化应用于苹果包装,打造“剪纸苹果”品牌,产品售价提升 30% ;云南某傣族乡村将傣锦图案应用于大米包装,推出“傣锦香米”,成为当地知名农产品品牌。发展“文化 + 休闲农业”:依托乡村农业资源,结合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休闲农业,如新疆吐鲁番乡村推出“葡萄种植 + 维吾尔族歌舞表演 + 葡萄采摘”项目,游客可参与葡萄种植、观看民族歌舞、体验葡萄采摘,项目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四川某羌族乡村发展“羌族碉楼 + 羌族刺绣 + 茶园观光”休闲农业,实现了文化、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群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与“硬资源”,其传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西部乡村振兴的成色与质量。当前,西部地区群众文化建设虽面临传承断层、设施薄弱等挑战,但随着国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外部资源的涌入,群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条件日益成熟。未来,西部地区需进一步立足本土特色,避免“盲目模仿”,通过传承创新守住文化根脉,通过设施完善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人才培育夯实发展基础,通过产业融合释放经济价值,让群众文化真正成为推动西部乡村全面振兴的“加速器”。同时,需建立“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推进,最终实现西部乡村“文化繁荣、产业兴旺、村民幸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建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 现代农业研究 ,2020,49(01).

[2] 耿达 , 罗婧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进路 [J]. 领导科学 ,2021(14).

[3] 萧放 , 周茜茜 . 文旅融合视阈下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的开掘利用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