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基于价值创造的管理创新策略探索

作者

刘霞

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市场竞争新常态要求企业建立起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响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体制机制,而大型国有制造企业因产业分支多、组织层级多、内部管理灵敏度欠佳的特点,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粗放、管理能效不高的现象,未能充分释放管理的应有价值。秉承“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聚焦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尝试提出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以期对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有所助益。

关键词:管理创新,价值创造,制造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

1.市场竞争新常态下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亟需实施管理创新

1.1市场竞争新常态提出新要求

随着现代制造业改革深化推进,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加速发展,制造业市场竞争格局在不断变化和升级。行业领域界限逐渐模糊,领域分工格局限制逐步弱化,加之制造技术路径趋同,导致跨领域、跨行业、同质化竞争成为新常态,这要求大型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推进产业链条式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数转智改”,大力提升产业附加值,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1]。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作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中流砥柱,应从战略管理、科研生产管理、资源配置、计划评估等方面持续改进和创新,以管理创新为技术工艺创新、产业创新托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2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管理面临困境

在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等的引领推动下,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然而,结合整体的运行状态来看,仍然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和不足。一是围绕发展定位和目标进行自我革命、自主创新以及用技术和质量换取市场、创造效益的市场化经营理念还有待强化;二是管理方式仍显传统粗放,对企业内部潜力的挖掘不够,导致管理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指导、服务和保障作用;三是管理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如由于战略方向不明确导致组织机构设置时对外部环境变化缺少预期和必要准备而缺乏前瞻性;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战略管理、科技创新、生产制造、服务保障“四支队伍”的协同建设成效不明显;五是内部控制体系停留在“纠偏”层面,对既定目标、政策、流程、方法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探索和验证功能不足,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仍需加强。

2.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基于价值创造的管理创新策略

基于对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特性、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及内部管理困局的分析,从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3]找准改进的突破点,强化价值创造,协同推进各领域管理创新。

2.1实施计划创新,增强规划计划引领力

计划,即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应以战略眼光看待自身的未来发展[4],充分分析新形势、新要求及自身优劣势,合理确立企业发展目标,避免目标过于宏大以至于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实现或目标过低以至于缺乏挑战性,从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在确定好发展目标后,应全力规划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所需的各项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在充满市场、技术等不确定性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坚持战略导向,谋划制定好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体系,对企业在规划期内的发展目标、思路、重点任务进行体系化部署。在规划的指导下,分解任务到年度经营计划和专项工作计划,论证形成企业年度工作纲要、各职能部门及生产制造车间年度绩效合同等任务体系,按月实施经营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考核,按年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审视,针对偏离情况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和内部管理能效。

2.2实施组织创新,构建内部管理新格局

组织层面的创新要围绕组织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释放来开展。首先,要从科技核心竞争力培育视角加强和优化技术开发组织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技术创新组织和队伍,厘清部门、团队和个人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价值创造点,解决先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其次,围绕产品生产制造,打破传统的车间建制,按照产品、工序逻辑,通过整合、拆并、新设等手段设立若干制造部和工序车间,承担不同零部件的机加工和生产制造任务,进一步理顺生产制造的管理逻辑。再次,优化市场营销工作机构和团队建制,建立高层营销、技术和生产协同营销机制,增强市场端与技术端、生产端的协同,逐步建成“研产销”立体化融合的营销体系。同时,加强战略管理组织和队伍建设,推动从组织效益层面去思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体系。

2.3实施领导创新,打造改革发展共同体

领导层面的创新集中体现在科学决策和有效激励员工两个方面。科学决策方面,常态化组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化思想武装、理论武装赋能科学决策;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治理新要求,修订完善企业管理基本制度,建立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通过董事会、党委会、总经理办公室等决策性会议实施民主决策,借助高层管理者“四下基层”及职代会、座谈会、职工思想动态调查等形式,让员工为企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有效激励员工方面,从“共同体”视角出发,树立企业发展共创共享理念,以组织绩效考核牵引,紧扣企业中长期规划目标、年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目标,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组织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基于管理、技术、营销、职能、生产、辅助等职系的薪酬管理体系及员工成长通道体系;同时,设立企业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在发明创造、科技创新、精益生产、管理创新、岗位改善等领域争先创优,赋能企业改革创新发展。

2.4实施控制创新,提升生产经营管控能力

控制的实质是一个“策划、执行、检查、改进”螺旋上升、精益进步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对目标、决策、流程、方法等的合理性、有效性的验证和纠偏,需要建立起规范的战略管理、科研生产、跟踪监控、诊断改进体系。控制领域的创新,除了树立科学的思维,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其基础是现代科技。因此,要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数转智改”,运用数字技术改进内部管理和服务[5]。一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主导技术、基础技术紧密融合,对产品研发设计及制造、装配、物流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有效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二是以精益生产和PMC管理为抓手,深入实施数字化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变革,加快面向数字化条件下的质量管理模式优化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MES系统集成强化计划、财务与业务管理的有效协同以及数据、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探索实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上线运行,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246/202403/content_6941846.html(2024-4-4)

[2]应慧妍,郑威.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途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2(5):117.

[3]高旭东.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J].清华管理评论,2022(10):83.

[4]贾情深,叶雄帅.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6x):108-109.

[5]李松泽,叶坤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与转型策略研究[J].管理研究,20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