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构建

作者

姚廷超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富源 65021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空间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强调育人主体的全员参与、育人过程的全程贯穿以及育人空间的全方位拓展。构建思政教育协同机制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研究“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协同的内涵

(一)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解读

“全员育人”强调高校内所有教职工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形成育人合力;“全程育人”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全方位育人”则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二)高校思政教育协同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是指高校内不同育人主体、不同育人环节以及不同育人资源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过程。其特征包括整体性、互补性、动态性等,整体性强调协同的各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补性体现为不同主体和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动态性则表示协同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三)“三全育人”理念与思政教育协同的关系

“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明确了协同的目标和重点。而思政教育协同是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途径和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协同机制,才能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协同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高校在思政教育协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全员育人,加强了教师、行政人员等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开展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二)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过程中面临多重协同困境:首先,部分高校对“三全育人”理念理解不深,育人主体间存在认识差异,理念协同不足导致工作难以统一开展;其次,教师、行政及后勤人员等主体职责不清、沟通不畅,主体协同不畅造成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再者,思政教育资源分散于各部门,缺乏整合共享机制,资源协同不够导致利用率低下;最后,评价体系以单一主体为主,缺乏多元参与的综合评价,评价协同缺失使得结果无法全面反映教育实效,也难以支撑协同机制优化。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成效的提升。

四、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理念协同:树立统一的育人理念

高校应加强“三全育人”理念的宣传和培训,使全体教职工深刻理解其内涵和重要性,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同时,制定统一的育人目标和规划,明确不同育人主体的职责和任务,

确保各方在育人理念和目标上达成共识。

(二)主体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格局

为健全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需重点强化多元主体的育人功能: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其育人能力,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其次,充分发挥行政人员的育人作用,通过专项培训增强其服务育人意识,并建立常态化学生沟通机制,确保管理服务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最后,引导后勤人员参与育人,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日常生活服务中以良好言行示范影响学生,实现服务育人的隐性渗透。通过教师、行政、后勤人员的协同联动,构建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体系。

(三)资源协同:整合优化思政教育资源

高校应着力构建校内外联动的思政教育资源协同体系。在校内层面,需打破部门壁垒,通过建立共享平台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在校外层面,应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与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企业参访、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化思政认知。通过校内外资源的系统整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政教育资源供给网络。

(四)评价协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需从多元参与和动态跟踪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构建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维评价体系,差异化设置评价指标(如教师侧重思想引领成效,学生关注教学体验),确保评价全面客观;另一方面,推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既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及时优化教育策略,又依托终期考核检验综合素质提升成效,实现评价从 " 单一结论 " 向 " 发展导向 " 的转变,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存在理念协同不足、主体协同不畅、资源协同不够、评价协同缺失等问题;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应从理念协同、主体协同、资源协同、评价协同等方面入手,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本研究虽然对“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协同机制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方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全育人”理念和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九杰, 陈启运.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J]. 知识窗 ( 教师版 ), 2025, (05): 126-128.

[2] 龚昕悦. “三全育人”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创新 [J]. 人生与伴侣 , 2024, (34): 79-81.

作者简介:姚廷超(1975 年10 月),男,汉族,南省富源县,本科,高校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