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兽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央吉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青泥洞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 江达县 854100
引言
高原地区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维持农牧民生计、保障食物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及历史欠账较多,高原地区兽医工作在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东西部协作机制的深入推进,高原地区兽医工作逐步得到改善,但仍存在诸多挑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系统分析高原地区兽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成功经验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高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1 高原地区兽医工作面临的核心挑战
1.1 自然环境恶劣,疾病防控难度大
高原地区具有低氧、低温、强紫外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一方面导致畜禽免疫力普遍较低,易感染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病)、呼吸道疾病(如牦牛肺炎)及烈性传染病(如小反刍兽疫);另一方面,恶劣环境严重影响兽医工作的开展效率——冬季暴雪封路导致疫苗、药品无法及时送达偏远牧场,夏季强紫外线加速药品失效,低氧环境则增加兽医野外作业的体力消耗与健康风险。此外,高原地区草场辽阔,畜禽多以散养或半散养为主,养殖密度低、流动性强,给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强制免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一旦发生疫情,极易扩散蔓延。
1.2 基础设施薄弱,诊疗服务覆盖不足
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高原地区兽医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一是基层兽医站点覆盖率低,多数县域仅在乡镇设有1-2 个兽医站,且服务半径普遍超过 50 公里,牧民需驱驰数小时才能寻求诊疗服务,部分偏远牧户甚至“看病无门”;二是诊疗设备简陋,基层站点多仅配备体温计、注射器等基础器械,缺乏血常规分析仪、B 超、冷链存储设备等关键设施,无法开展精准诊断与疫苗规范保存,导致误诊率高、免疫效果不佳;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疫病上报、疫情预警仍以人工统计为主,缺乏实时监测平台,难以及时掌握辖区内畜禽健康状况,延误疫情处置时机。
1.3 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能力不足
高原地区兽医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极为突出。一方面,高原地区生活条件艰苦、薪酬待遇低,难以吸引外地专业人才,本地培养的兽医专业毕业生也多选择前往内地就业,导致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短缺,部分乡镇兽医站甚至仅 1 名工作人员承担全乡工作;另一方面,现有兽医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多数基层兽医未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缺乏对新型疫病(如非洲猪瘟)、先进诊疗技术(如微创治疗)的认知,且培训机会稀缺,知识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现代兽医工作的需求。此外,兽医工作内容繁杂(涵盖防疫、检疫、诊疗、执法等),但晋升渠道狭窄,职业认同感低,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
1.4 物资保障不足,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高原地区兽医物资储备与应急处置体系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疫苗、药品供应不稳定,由于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周期长(部分地区需1-2 周),且冬季易受冰雪天气影响导致断供,而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又要求疫苗需具备耐低温特性,常规疫苗难以适应,专用物资采购成本高、渠道少;二是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多数县域未建立兽医应急队伍,缺乏疫情应急预案演练,一旦发生重大疫病,难以快速组织人员、物资开展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易造成疫情扩散;三是牧民防疫意识薄弱,部分牧户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拒绝配合免疫接种与疫病监测,甚至隐瞒疫情,进一步削弱了应急处置效果。
2 高原地区兽医工作的应对策略
2.1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是高原地区兽医工作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在玛多县,标准养殖、草畜平衡不再是生硬的政策要求,而是牧民与自然达成的新默契。通过减畜轮牧、科学放牧,草原生机得以恢复,黄河源头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这种将生态保护与兽医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也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高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只有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兽医工作需要与草原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其他生态保护措施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2.2 完善基础设施布局
按照“县域中心 + 乡镇站点 + 牧区服务点”三级架构,优化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建设标准化兽医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标准),配备病原学检测设备;在乡镇兽医站建设“诊疗 + 冷链 + 培训”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与冷链设施;在偏远牧区设置“牧户互助服务点”,由经验丰富的牧户兼职,配备基础诊疗药品与快速检测试纸,形成“半小时应急响应圈”;同时,利用国家电网改造工程,解决牧区供电问题,保障冷链设备稳定运行。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通过“引才、留才、育才”三措并举,破解高原兽医人才困境。一是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对到高原地区工作的兽医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安家费、职称晋升倾斜等优惠,与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计划”,为本地输送专业人才;二是强化现有人员培训,建立“线上 + 线下”培训体系,线上依托国家兽医网开展远程教学,线下邀请专家定期到基层开展实操培训(如疫苗接种、疫病诊断),同时组织基层兽医到内地先进兽医机构进修学习;三是提高兽医职业认同感,明确基层兽医的公益属性,畅通晋升渠道,设立“高原兽医标兵”等荣誉称号,提升职业荣誉感,稳定人才队伍。
2.4 健全物资保障与应急体系,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构建“储备充足、供应稳定、处置高效”的物资与应急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区域性兽医物资储备库,在县域中心城市设立专用储备库,储备耐低温疫苗、急救药品、消毒设备等物资,同时与物流企业签订应急运输协议,确保极端天气下物资供应;二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组建由兽医、疾控、交通等部门组成的应急队伍,定期开展疫情处置演练,明确疫情报告、扑杀、消毒、补偿等流程,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三是加强牧民宣传教育,通过牧区广播、宣传栏、入户走访等方式,普及防疫知识与法律法规,引导牧民主动配合免疫接种与疫情上报,形成“政府主导、牧民参与”的防控格局。
结语
高原地区兽医工作是保障当地畜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但其面临的自然环境制约、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物资不足等挑战,需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优化疾病防控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才培养,健全物资保障,推动高原地区兽医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从“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升级,为高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元林 . 加强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夯实动物防疫工作基础 . 中国动物检疫,2009(04):27-28.
[2] 周江名 . 加强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产业大发展 . 湖北畜牧兽医 .2011(07):44-45.
[3] 陈友宏 . 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水平推进畜牧兽医事业发展 [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2):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