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作者

罗桑罗布

西藏昌都市左贡县中林卡乡文化服务中心,西藏,左贡县,85440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明确要求“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升组织实施效能”。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流程,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不仅是落实国家文化政策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夯实文化振兴基础的现实需要。

1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核心特征

1.1 公益性与普惠性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目标,多为免费或低收费形式,覆盖所有年龄段、职业群体,尤其注重向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低保户)倾斜,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

1.2 地域性与民俗性

活动内容多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如陕西关中地区的“社火表演”、江南水乡的“龙舟赛”、西南地区的“民族歌舞节”,既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又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1.3 参与性与互动性

与专业文艺演出不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强调“群众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如广场舞大赛、家庭才艺展示、手工制作体验等活动,通过互动环节提升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1.4 灵活性与多样性

活动形式可根据场地(如社区广场、乡村文化礼堂、线上平台)、季节(如春季踏青诗会、冬季民俗庙会)、群体需求(如老年人的健康讲座、青少年的科普活动)灵活调整,呈现“小型化、常态化、多样化”特点。

2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系统性策略

2.1 前期策划阶段:精准定位与周密准备

(1)需求调研与主题确立:通过问卷调查、居民座谈会、线上投票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偏好和需求。基于调研结果,结合重大节庆、政策宣传、地方特色等,确定活动的鲜明主题和目标人群。(2)方案策划与可行性论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流程、内容形式、预算、分工及应急预案。对方案的可行性,特别是安全性和资金保障进行充分论证。(3)资源整合与团队组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组建工作小组,招募文化志愿者、专业老师);物力资源(落实场地、设备、道具);财力资源(申请财政资金、寻求企业赞助);文化资源(挖掘本地非遗、民俗等特色文化元素)。(4)宣传预热与报名招募: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公众号、本地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活动预告和宣传,发布招募信息,激发群众的参与兴趣,并完成报名工作。

2.2 人才资源:打造“专业 + 志愿”双轮驱动队伍

(1)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招聘专业人才: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人才引进”吸纳文化策划、艺术辅导等专业人才,充实基层文化部门;定期培训:每季度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应急管理”等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稳定志愿者队伍:建立“招募 - 培训 - 激励”体系:通过“线上平台 + 社区宣传”招募志愿者,开展岗前培训(如活动组织流程、沟通技巧);激励机制:实行“志愿服务时长兑换制”,志愿者可凭时长兑换文化活动门票、艺术培训课程、生活用品等,提升志愿者留存率;(3)盘活社会人才:挖掘辖区内“文化能人”(如退休教师、民间艺人、艺术爱好者),邀请其担任活动辅导员,如某乡村邀请民间剪纸艺人开展“剪纸培训课”,既传承民俗文化,又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2.3 活动形式的创新与参与机制构建

在表现形式上,融合多元艺术形态。例如,“爱教影片英雄人物豪言壮语书法比赛”结合红色电影与书法创作;“非遗日”活动设置壮锦编织、铜鼓制作等互动工坊,让群众从观赏者变为文化传承参与者。在传播渠道上,拓展线上线下融合场景。通过数字文化馆平台直播“民歌艺术节武鸣歌台”,同步开展线上民歌接龙、非遗知识问答。此外,围绕参与主体,进行分层设计。为青少年举办“环保知识竞赛”“街舞大赛”,为中老年组织“夕阳红诗会”“广场舞展演”,为儿童开展“亲子手工”“童话剧表演”。例如,“老少乐”广场演出通过代际互动设计,促进家庭共同参与,强化活动的社会联结功能。

2.4 实施创新:丰富路径,提升活动吸引力

(1)形式创新:打造“传统 + 新兴”多元活动矩阵。传承传统民俗:结合节气、节日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如春节“写春联、猜灯谜”,端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诗会、民俗展览”,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引入新兴形式:沉浸式体验:如“沉浸式红色文化剧”,让群众扮演历史角色,增强参与感;数字文化:如“VR 非遗体验”,通过 VR 技术让群众“走进”非遗工坊,感受非遗制作过程;亲子互动:如“亲子农耕文化体验”“亲子科技小发明”,吸引年轻家庭参与;分层设计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差异化活动,如老年人“健康养生讲座 + 怀旧电影展播”,青少年“科普实验 + 户外拓展”,确保各群体都能找到适合的活动。(2)渠道创新:构建“线上 + 线下”闭环体系。线上赋能线下:线上预约:群众通过 APP 预约活动,系统自动发送“活动提醒 + 导航定位”,减少现场报名繁琐流程;线上预热:活动前通过“短视频、直播”宣传活动亮点(如展示活动场地、嘉宾介绍),吸引群众参与,如某社区“邻里美食节”通过短视频预热,参与人数比往期提升 50% ;线下反哺线上:线上分享:活动现场设置“拍照打卡点”,鼓励群众拍摄短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附带活动话题(如#XX 社区文化节#),扩大活动影响力;线上回顾:活动后将精彩瞬间剪辑成视频、图文,发布至线上平台,供未参与群众观看,同时收集线上反馈,用于优化后续活动;纯线上活动补充:针对不便线下参与的群体(如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纯线上活动,如“线上书法比赛”“线上家乡故事会”,通过“线上提交作品 + 线上投票”完成活动,覆盖更多群众。

2.5 资料归档与经验传承

将所有策划方案、现场记录、评估报告、影像资料等整理归档,形成案例库,为未来组织同类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实现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结语

组织与实施一场成功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集创意、管理、协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绝非简单的“搞一场活动”,而是需要遵循现代管理理念,进行科学规划、精细执行和全面评估。本文构建的“前期 - 中期 - 后期”闭环管理体系,强调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周密策划为基础,以高效执行为关键,以科学评估为新的开始,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持续改进的工作流程。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弊端,真正让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滋润人心、凝聚共识、传承文化的坚实平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顺超 .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大众文艺,2024(01):15-17.

[2] 张红川 . 社区治理中文化活动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J]. 学习与实践,2021(4):89-96.

[3] 李静 . 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0):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