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部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作者

卓玛次仁

那曲市比如县香曲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比如县 85230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出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壮大群众文化骨干力量”。但西部基层地区因财政投入有限、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滞后于文化发展需求:部分乡镇文化站仅有1 名兼职工作人员,难以组织常态化文化活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传承人断层,导致部分非遗项目面临失传风险。因此,聚焦西部基层实际,探索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路径,对传承地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推动西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西部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现状与突出问题

1.1 人才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西部基层文化单位编制紧缺,专职文化工作人员数量普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服务标准。许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仅有1-2名工作人员,且常常被抽调从事其他行政事务,“专干不专”现象突出。偏远山区、牧区、边境地区文化人才尤为匮乏,服务覆盖存在盲区。人才分布呈现“城多乡少”、“坝多山少”的不均衡格局。

1.2 队伍结构不合理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现有人员中,中老年居多,年轻后备力量补充不足;熟悉传统业务(如歌舞、戏剧)的人员相对较多,而擅长数字技术、活动策划、艺术管理、非遗保护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专业对口率低,许多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文化专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专业知识老化,服务能力与现代群众文化需求存在差距。

1.3 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且引进困难

由于工作条件艰苦、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西部基层文化单位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青年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一些经过培养锻炼的业务骨干常常流向东部地区或省会城市,或转行至其他待遇更好的行业,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培养一个、走一个”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进难、留住难”问题十分突出。

1.4 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且实效性不强

系统性、持续性的培养机制欠缺。培训机会少、覆盖面窄、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基层实际工作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训方式较为传统,线上培训和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模式运用不足。对于民间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的培育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支持。

1.5 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且活力不足

考核评价机制不能充分体现文化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薪酬待遇与工作业绩挂钩不紧密,难以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职称评定、评优表彰等向基层倾斜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缺乏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导致部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学习和创新的内生动力。

2 加强西部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深化人才培育,增强专业服务质量

基层文化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活动的创意水平、组织效率、服务效果,只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才能大幅提升活动策划和执行水平。一是实施系统化培训、实践锻炼、激励机制等措施,尽最大努力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二是吸引社会专业人才和群众文化骨干,组织专职人员、志愿者、社会力量,成立复合型人才队伍,保证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三是秉持人才培育服务理念,深化文化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彰显全新动能。

2.2 聚焦“供需匹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以西部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推动人才队伍结构从“数量补充”向“质量提升 + 结构优化”转变。一方面,补充专业人才缺口,重点引进与培养文艺辅导、数字文化、非遗传承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解决“老龄化、地域失衡”问题,通过政策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县城- 乡镇- 村”三级人才联动机制,推动人才向偏远地区倾斜。

2.3 提高待遇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落实基层文化人才薪酬待遇:将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纳入“基层事业单位待遇倾斜”范围,其薪资较同级事业单位人员上浮 10%-15% ;对长期服务于偏远村落的群众文化骨干(如兼职文化信息员),给予“乡村补贴”(每月500-800 元);为民间文化传承人发放“传承补贴”,根据技艺级别、传承成效分级发放(每年1-5 万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善社会保障:为兼职群众文化人才、民间文化传承人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或给予社保补贴(补贴比例不低于 50% );对优秀群众文化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在乡镇保障性住房分配中优先考虑,其子女入学可享受“就近入学”政策,减少人才流失。

2.4 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建立“星级评定”与表彰制度:对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实行“星级评定”(从一星到五星),根据其服务时长、活动组织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指标评定,星级与补贴、培训机会挂钩;每年开展“优秀基层群众文化人才”评选,对获奖人才给予现金奖励(如5000-1万元),并优先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或评选。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打通基层群众文化人才“职称评审”通道,设立“群众文化系列职称”(如群众文化馆员、副馆员),评审侧重实践成效(如组织文化活动次数、群众评价),不受学历、论文限制;对优秀群众文化人才,优先选拔进入乡镇文化站、县文化馆等事业单位,或推荐担任村(社区)文化负责人,提升职业认同感。

2.5 推动融合发展,拓展文化服务场景

基层文化馆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后,能打造出全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以契合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有效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具体来说,基层文化馆在全新技术、场景和文化元素结合后,可搭建涵盖线上线下、社区、商圈、景区等多元空间的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引进沉浸式、互动式文化体验场景,强化群众在文化中的获得感和参与感,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由场馆内部拓展到生活情境,进而打造全域化、生活化的文化服务生态体系。

结语

西部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立足西部实际,兼顾“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通过分层分类培养提升人才能力,通过政策保障稳定人才队伍,通过平台搭建拓宽发展空间。当前,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基层群众文化人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加大对西部文化建设的投入,社会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度提升,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未来,西部基层地区需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聚焦群众需求与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培养机制与服务平台,让基层群众文化人才“留得住、能成长、有作为”,真正成为西部基层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为传承地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推动西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秀洋 . 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探析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5):74-76.

[2] 郑轶梅 . 新时代基层文化馆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策略探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23):91-93.

[3] 刘建英. 基层文化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的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 ,2024,(1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