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GC 赋能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作者

褚一麟 闫宇 李晓旭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 301700

一、文化数字化视域下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向

2024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由此可见,数字化赋能是保护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从而为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到重要作用。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案例研究与启示

20 世纪末,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和美术馆就已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2014 年,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与美国舞台剧导演罗伯特·威尔逊合作,通过数字化手段演绎馆藏作品,丰富了观众的视听感受。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国家提供的有力支持,北京故宫博物院已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起多个数字化板块,极大的丰富观众的数字化体验。同时,国内多家博物馆也在馆内设立了数字馆,为观众打造全新的体验空间,增添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加深观众对文物与历史文化的理解。

由此可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正在走向以互动体验为核心、以用户为中心、以新技术手段为驱动的新阶段。

三、 AIGC 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机理分析:三大核心作用

(一)、重构内容生产模式,提升创作效率与吸引力

AIGC 强大的智能生成能力,加快了文化遗产传播中的故事叙述和宣传文案的创作模式并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AIGC 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能够消化吸收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重组与智能生成,将繁冗的史实文献和数据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

AIGC 的“以文生图”和“以图生视频”功能极大降低了视觉创作的门槛和成本,同时能对文物进行高精度修复和动态化演绎,从而有效吸引年轻受众。

(二)、沉浸交互:重塑用户体验范式,深化文化感知与认同

AIGC 技术可以通过影像快速生成三维历史街区的数字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借助VR(虚拟现实)或AR(增强现实)设备提高观众的体验感,使得观众从文化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基于 AIGC的自由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深化了用户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连接。

(三)、精准传播:优化传播方式,拓展受众边界

AIGC 技术可以基于多维度的用户数据(包括浏览行为与偏好等)构建动态用户画像,从而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与游览路径定制,显著提升用户和满意度。

同时,根据不同的传播平台特性,借助 AIGC 手段生成适合不同平台的内容形态。此举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更确保了多平台内容输出的频率和质量。

四、 AIGC 赋能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的传播与设计创新

(一)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遗产资源特色分析与数字化传播意义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境内全长 195.5 千米。其中南运河和北运河以及天津三岔口河段被纳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同时也是天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其中妈祖信仰与太极拳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次,运河沿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 项。

现阶段着力发展运河文化并且传播方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运河沿岸相关展览馆与历史遗迹依旧缺乏一定的数字化手段与活动宣传热度不够等。这些局限性制约了文化价值的充分展现和有效传播,亟需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实现传播模式的突破与文化内容设计的创新。

(二)AIGC 赋能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设计

1.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构建与内容生成

对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数字化采集,并借助 AIGC 技术将影像转为三维模型,再利用 AIGC 技术再现不同时期的漕运盛景、码头作业与商市活动,再现运河沿线历史空间格局,同时依托天津地方志、漕运文献及民间口述史料,构建符合天津语言特色的运河故事。并基于 AIGC 风格迁移技术,将杨柳青年画艺术特征融入视觉内容创作,生成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

2. 运河文化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叙事

充分利用 AR 与 VR 技术丰富观众视听体验,例如:通过 AR 技术将 AIGC 生成的数字内容覆盖于现存运河遗址;利用 VR 技术构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河道全景体验并建立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数字人角色,增强交流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3. 运河文化智慧传播与个性化服务

利用 AIGC 技术构建用户画像,基于用户浏览时长和偏好定制个性化导览内容,提升游客满意度。并针对不同线上传播平台特性生成适配内容,提升内容更新频率,发送具有天津特色的 AI 运河故事短剧和热点内容,从而提升传播时效性与影响力。

五、结束语

通过对 AIGC 赋能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系统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为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提供了新路径,未来随着 AIGC 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最终实现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张贝贝 , 张东毅 . 虚拟交互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扬州瘦西湖为例 [J]. 大众文艺 ,2025,(16):34-36.

[2] 赵佳丽 , 李宁 .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的文物与文化价值研究 [J]. 文物天地 ,2025,(08):20-23.

[3] 周蕊 , 李慧敏 , 赵云珠 . 大运河天津段非遗数字化博物馆设计与传播策略研究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4(23):78-80.

[4][1] 徐望 .AIGC 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的研究 [J]. 传播与版权 ,2025,(17):79-81+85.

[5][1] 成可 .AIGC 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现实价值、风险挑战、发展路径 [J]. 公关世界 ,2025,(13):151-153.

[6][1] 关红 , 蒋宝梁 .AIGC 赋能民间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路径研究 [J]. 东方收藏 ,2025,(06):152-154.

一作者简介:褚一麟,(1995.5——),男,汉族,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人工智能生成,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24007、课题名称:数字化视域下京杭大运河( 天津段)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青年基金、人文社科

二作者简介:闫宇,(1995.9——),男,汉族,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数字化, 新媒体叙事研究,

三作者简介:李晓旭,(1994.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生成,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