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王蓓

湖南城市学院 413000

跨文化交际理论主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主体利用语言符号展开意义阐释及行为协调的内部机制,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拥有多种文化素养的交流能力变得非常关键。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冲破以语法词汇为主的传统架构,应该全面加入深层次的文化要素,培育学生用国际通用语言去解释本土文化话题的能力。这是当代教育领域的主要目的之一,这其中既牵涉到语言技能的改进,又包含价值观塑造和文化身份创建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时代意义

(一)从语言能力到文化身份的跃升路径

传统英语教学把语言当作纯粹的交际工具,没有很好地表现其包含的思想意蕴和文化价值,要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变成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语言转换的外显操作,又有精神层面的跨文化重构,学生要在异质语境里准确提炼出儒家伦理里的“仁爱”思想,古典诗词的“意境”特征以及民俗节日的文化意义,再用英语阐释“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或者用“精卫填海”来代表现代进取精神 [1]。这样做的时候,英语可以超越形式化的工具属性,成为主体文化身份的重要承载物,知识被内化为认同根基,技能转变为行动的推动力,语言能力的改进促使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地产生。

(二)新生代力量与国家形象构建

全球舆论环境愈发复杂的时候,文化叙事变成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领域,学生群体属于思维活跃又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人群,他们塑造并流传正面形象的效果不能轻视。大学英语课程应该肩负起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助力青年学子改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话语表达水准,通过深入剖析春节团聚所蕴含的家庭伦理价值,阐释“一带一路”倡议里的互利共赢理念,解读科技创新里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等详细事例,可以全方位表现中华文化的种种特色,当学生能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来向外界表明疫情防控期间的集体协作精神或者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民生关注时[2]。这就表现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巨大改变,这样的个体化而且具象化的流传方法不但可以弥补宏大叙述也许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给中国故事增添了鲜活的情感内容。

二、创新教学路径的核心实践策略

(一)以文化深井为锚重构教学内容

在国际话语格局深度重构的今天 ,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新的战略支点。此时 , 如何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并创新中国叙事的传播范式成为了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时代任务。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它应该成为承载文化内涵的主要媒介。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去探寻这些素材背后的深刻含义,并且探寻怎样才能有效促进跨文化交流,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意义解析上,要转向发掘文本深层次的价值冲突。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那些体现古今文化传承的经典素材,传统节日里包含的家国情怀,如《孙子兵法》所展现的战略智慧,丝绸之路体现的开放包容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天人和谐思想等。对于“集体主义”观念的质疑,可以凭借社区疫情防控协作的实例来加以阐述,针对“创新能力缺乏”的偏见,需要联系共享制造领域里的中国实际来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渐渐变成探究文化根源的关键载体,每次探寻都会促使认知结构得到加深,精神境界也得以提升。

(二)构建情境浸染的第二课堂

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依靠文化实践工坊可以系统阐述书法艺术内涵以及其深层的文化意义。教师可以针对热点话题展开批判性讨论并展开合作探究,这种浸入式教学形式把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动态互动过程,在不断操练和持续反省之中改进语言表述的精确度和契合度。

例如,教学可以通过虚拟国际论坛来深入剖析生态文明理念,用双语戏剧来重现传统家庭关系的繁杂状况,在达成具体的传播任务的时候,为城市更新项目制订历史文脉守护方案,帮非遗传承人规划国际化筹款计划或者制作多媒体作品揭露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就能做到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优化,凭借全球在线教育平台组建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跨国协作团队,

(三)构建对话导向的评价层级

新时代高校肩负着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提升中华文明全球传播效能的使命,需要着力挖掘中华文明核心标识与文化内核,实现中国故事的有效国际传播。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应当贯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创建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冲破传统语法正确性的束缚,朝着以跨文化适应性为主的新标准转变。

例如,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着重语义表达的精确度,看其能否准确体现太极哲学的主要思想,中间阶段侧重文化意涵的创造型转换,用西方契约精神来阐释中国“信”文化的深层含义。高级阶段关注对话互动的动态调整,探寻按照受众特点改良敦煌艺术解读计划的办法。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设计,可以预先规划好应对文化冲突,化解潜在风险的具体途径,可以设置双轨回馈体制,让国际师生一同参加内容真实性的校验事务,利用档案袋记录学生认识发展的历程,从机械记忆慢慢过渡到个性化的领悟,最后达到观点交流,深入探讨的目的。这样的评价范式改变,目的在于凸显教学目的的关键之处在于推动深层次的认识,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

结语:

以英语为媒介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是高等教育英语教育领域的重要转型,它冲破了传统语言技能训练的束缚,实际上就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叙事主体,在全球化语境中完成文化认同与自我认识的综合工程。学生不仅要领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教学改革可以从课程体系改良入手,融入文化元素设计,依靠沉浸式实践活动唤起语言表达的动力,凭借交互式评估推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当青年群体怀着真诚而深刻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不仅可以削减文化隔阂,而且可以加深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 杨静 . 大学生用英语讲述红色故事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 [J].秦智 ,2025,(07):76-78.

[2] 许嘉洁 . 中华成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探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9(19):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