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手球教学中防守站位意识的培养路径
孙来苗
安徽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手球比赛中,防守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而防守站位意识是左右防守成效的关键要素,会直接对限制进攻方以及创造反击机会产生影响。当下,体育院校的手球教学大多着重于进攻战术以及技术动作的训练,对防守站位意识的培育不够重视,使得运动员在实际比赛时站位缺乏目的性、判断反应慢,很难有效应对复杂的进攻状况。所以,对体育院校手球教学里防守站位意识的培养途径展开探索,能够弥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处,增强运动员防守能力。本文将结合手球运动特点与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搭建起系统性的培养途径,从而为完善手球教学体系、培育可实现全面发展的手球专业人才提供一定的思路。
1 手球防守站位意识的核心内涵
手球防守站位的意识指的是运动员在防守过程中,依据进攻一方的态势、队友所处位置以及自身职责,自行开展判断,继而挑选合理站位的心理活动以及思维能力。它的核心构成要素涵盖以下几点:其一为局势判断能力,也就是针对进攻方传球的路线、突破的方向以及射门的意图做出预先判断;其二是空间感知能力,即对自身和进攻队员、球门以及队友之间相对位置予以把握;其三是协同配合意识,也就是与队友达成防守的呼应、进行补位协防的默契;其四是应变调整能力,即按照进攻出现的变化能够迅速调整站位的灵活程度。
2 体育院校手球教学中防守站位意识培养的现存问题
2.1 意识培养边缘化,教学重视不足
就目前而言,体育院校在开展手球教学时,存在着“着重进攻、轻视防守”的偏向,在防守教学方面,大多聚焦于滑步、封堵这类技术动作的训练,对站位意识的培育缺少具有系统性的规划。在教学计划中,关于意识培养的目标较为含混,没有把站位意识培养纳入清晰明确的教学环节以及评价标准中,致使防守站位意识变成了教学中的“未被关注区域”。教师在意识培养的方法掌握上存在欠缺,大多依靠凭经验指导,缺少科学合理的训练办法,很难有效激发运动员主动进行思考以及作出判断的能力。
2.2 技术与意识脱节,应用能力薄弱
防守技术的训练和站位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未能有效融合,运动员即便已经熟练掌握了诸如滑步、举手这类防守动作,然而不知道对在怎样的时机、处于何种位置去合理运用这些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具有固定路线的防守练习方式,并没有引导运动员去思索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站位,以及怎样依据进攻情况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站位,使得技术动作机械、僵硬。在实际的比赛场景中,运动员频繁出现“能够做出动作,却不懂得如何站位”的状况,技术能力难以转化为实际的防守成效,防守时的站位和进攻的态势之间明显脱节。
2.3 训练情境单一,实战迁移不足
在进行防守站位意识培养时,所设计的训练场景较为简易,大多在没有进攻压力或者是遵循固定进攻模式的情况下开展训练,明显缺少对真实比赛中复杂场景的模拟。在训练过程中,没有把进攻方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融入进去,像突然改变方向、进行传球配合以及体能出现消耗等情况,这样一来,就造成运动员在实际比赛时很难适应不断动态变化的进攻节奏,在防守站位方面做出判断时,失误的概率比较高。
3 体育院校手球教学中防守站位意识的培养路径
3.1 认知建立:强化理论基础与案例分析
借助理论教学以及案例分析,助力运动员构建防守站位方面的认知。开设有关防守站位的理论课程,阐述手球在进攻与防守战术上呈现出的特征、防守站位的基本准则,以及不同位置在防守时所承担的职责;运用高水平赛事的视频开展案例剖析工作,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防守回合,对优秀运动员站位的选择情况、做出判断的根据以及站位调整的过程加以分析,引领运动员领会站位背后蕴含的思维逻辑。开展组织性质的战术研讨会议,安排运动员以分组的形式开展讨论活动,讨论的主题为“当面对各式各样的进攻阵型时应当怎样进行站位”,借助理论学习以及思维碰撞,为防守站位意识相关的认知搭建起基础。
3.2 技术融合:将意识培养嵌入技术训练
于防守技术训练中,导入站位意识引导,达成技术和意识的同步发展。在开展基础技术训练时,要清晰明确每个动作的站位意图;在结合球开展防守练习的过程中,设定“进攻队员持球做出假动作然后变向”这样的场景,启发运动员去思索“怎样借助预判来提前对站位进行调整,进而避免被假动作晃开”。在技术训练期间,增添提问环节,例如“当进攻方在这个时刻把球传给内线球员时,你要怎样对站位进行调整从而完成补防呢?”,促使运动员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把技术动作跟站位意识密切联系。
3.3 情境训练:分层设计动态对抗场景
搭建由简易至繁杂的分层情景训练架构,循序渐进地增强防守站位的意识。在初级情景中,设定固定不变的进攻样式,例如“针对固定传球路线的防守站位”,使运动员在能够预先推测的情景中开展站位判断的练习;中级情景增添了不确定因素,比如“进攻方随机挑选突破或者传球的方式”,要求运动员依照进攻态势的改变即刻调整站位;高级情景对完整的比赛片段予以模拟,设定多人参与、多种配合方式的进攻情形,像“面临 4 打 3 快攻局面时的防守站位协同配合”,以此培育运动员在复杂局势之下进行站位决策的能力。
4 体育院校手球教学中防守站位意识培养的保障措施
4.1 优化教学计划,明确意识培养目标
把手球教学大纲纳入防守站位意识培养内容,对各教学阶段意识培养的目标予以明确,比如,在初级阶段要掌握基本的站位原则,中级阶段应让预判能力得到提升,高级阶段需形成协同站位的思维。要合理对教学时间进行分配,保证防守意识培养的课时在防守教学总课时中的占比。制定详尽的教学方案,把理论教学、情境训练、实战强化、技术融合等环节加以有机衔接,构建起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4.2 提升教师素养,强化专业指导能力
强化教师培训工作,借助开展手球战术研讨会、举办防守教学案例分享会等途径,增强教师对防守站位意识的认知以及教学方面的能力。激励教师积极参与高水平手球赛事的观摩与分析活动,以此积累实际比赛的经验,把先进的防守理念引入到教学中。构建教学研讨体系,让教师们能够定时交流防守站位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一同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指导具备专业性和针对性。
结论
体育院校手球运动员的综合防守能力,防守站位意识是关键构成部分。当下教学情况中,存在着意识培养边缘化、技术与意识脱离、训练场景形式单一、评价方式不全面等情形,对运动员防守水平的提高起到限制作用。借助搭建认知体系、促进技术融合、开展多样化情境训练、强化实战演练的培养途径,能够系统地提高运动员在防守时的判断能力、站位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协同配合的意识。在未来,要进一步对教学规划加以优化,提高教师的素养,健全评价机制,不断增强防守站位意识培育的系统性以及实际成效,这对体育院校手球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水平手球人才的培育具备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艳 , 李云卿 . 第 13 届全运会女子手球比赛冠军江苏队守门员防守特点研究 [J]. 运动精品 ,2023,42(05):92-95.
[2] 魏波 , 付银鹰 . 制约青少年手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因素分析与措施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20):84-85+137.
[3] 宋永旺 , 王锋 . 初探“ 飘” 二四循环防守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1(23):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