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模式探索

作者

杨雪

舟曲县第二中学 甘肃甘南 746300

引言

“素养本位”“能力本位”是当前阶段社会人才需求对教育发出的呼唤。学科核心素养融于各个学段中,为学生成长必备品质、能力、思维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基于此,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可以从课程评价维度展开教学设计,探究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模式优势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教育价值。此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记忆和行为规范的检验,而是聚焦于学生价值观念、法治意识、公共精神等关键领域的真实生成。凭借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捕捉,该模式能够揭示其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与行为倾向的深层特征,有效推动学科育人目标的内化转化。同时,评价标准转向素养维度,也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强任务情境的真实性与问题导向性,教学行为因而更具教育性与引导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模式设计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模式,必须立足学科本质,回应育人目标,明确评价对象,精准划分维度,并构建具备生成性和诊断力的评价任务。

评价维度的界定是结构建构的前提,应围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展开具体化处理。政治认同可分解为国家认知、制度理解与文化态度三个子层面;法治意识则聚焦规则理解、权利观念及责任意识;公共参与涵盖协商能力、组织意识与社会实践倾向;道德修养强调情感认同、道德判断和行为内化。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确观察焦点,也为后续评价任务设计提供了明确指向。

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境化任务是支撑素养落地的关键通道。任务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具备学科思辨张力。如围绕“规则的边界”主题,构建模拟校园规则审议会,学生在小组协商中表达立场、提出修改建议,并书写规则说明书。该任务能够考查其法治意识中的规范理解与公共参与能力。再如设置“道德困境情境选择”,呈现现实生活中价值冲突事件,要求学生基于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从而评价其道德修养与政治认知的形成水平。任务需具备开放性与复杂性,以便引发学生的真实思考和多样表达。

除任务本身外,配套的工具体系是实现课堂可操作性的支撑。评价工具应遵循“表现—证据—判断”逻辑路径,强调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如在协商类任务中,引入“互动行为观察表”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语言类型与参与频率;在书面表达中,运用“观点表达评定表”

评估论证完整性、立场清晰度与价值取向。所有工具应基于明晰的指标体系,避免抽象泛化,做到既能覆盖素养结构,又具备具体操作性。同时,要兼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形成多元视角交互的评价网络,提升数据的丰富性与有效性。

反馈机制的建构决定了评价的教育价值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评价工具中呈现的行为记录、作品分析结果进行课堂微调,如针对学生在规范理解方面的模糊点组织补充讲解,或在观察到学生协商时话语权失衡后引导其反思参与策略。在课后阶段,评价结果还应转化为个别化成长建议,引导学生识别自身优势与短板,从而促进其对学习目标的主动把握与长期内化。此外,反馈的方式不宜片面强调量化结果,而应注重描述性、过程性与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调节意识与持续改进能力。

3、课堂评价结果的教育性运用

课堂评价结果的教育性运用,应以促进学生成长与优化教学行为为基本取向,而非停留在归档记录与等级划分层面。在教师层面,评价信息应成为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依据。教师可凭借学生在表现性任务中的实际表现,精准识别其认知障碍与价值判断偏差,由此调整后续教学环节的重心与策略。数据不仅揭示结果,更应映射过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与回应性。学生维度的运用则更注重反馈的激发功能。有效的评价反馈需强调描述性而非裁判性,帮助学生清晰理解自身成长轨迹,激活其反思意识与自主调节能力。相比单一的等级划分,发展性反馈更有助于学生确立努力方向,增强其学习动机。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模式,重塑了评价的功能定位与结构逻辑,使其不再仅是教学的附属,而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反思的关键环节。未来,该模式的深化仍需持续探索,尤其在任务情境的真实性建构、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以及跨区域经验的比较中,尚有大量工作可做。

参考文献:

[1] 陈新建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策略 [J].亚太教育 ,2024,(15):55-58.

[2] 黄裕榕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3,(34):76-78.

[3] 曾艺雄 , 李猛 . 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三策——以“依法行使权利”教学为例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4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