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虚拟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发展影响研究

作者

吴怡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一、虚拟实践的内涵及其结构

( 一) 虚拟实践的内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术界对虚拟实践的研究也越深入,但对其内涵的界定存在争议 , 其中张明仓博士对虚拟实践内涵的界定得到普遍认可。他将虚拟实践界定为 :“人们在虚拟空间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进行的有目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所有的虚拟实践活动都是人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对现实性的感性超越。” 虚拟实践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运用数字把现实的实践模拟到网络空间, 开展自己的感知、情感、意志、思维、理性等感性、理性活动并形成信息 , 把信息运用于现实实践中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 二) 虚拟实践的结构

虚拟实践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对虚拟世界的改造和探索的数据化的社会活动 , 其最终的目的与现实实践是一致的 , 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改造和探索 , 所以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具有相同的结构: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 虚拟实践的主体即人机主体。网络空间则为虚拟实践的客体,最后虚拟实践的中介为数据化的一切事物。

二、虚拟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系

(一)虚拟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联系

1、虚拟实践产生的基础是人类实践活动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实践形式始终受制于时代技术条件。实践本质上是自觉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正是科技持续进步,才使虚拟实践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了生产方式变革。虚拟实践虽是对现实实践的模拟,但根本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指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活动,否则便是“无本之木”。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因果逻辑关系也表明,虚拟实践的基础仍是人类实践活动。可以想象,若无持续不断的科技革命及其飞跃式发展,若无现实实践所奠定的先进物质技术条件,人类实践便无法实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跃迁,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跨越就不可能发生,虚拟实践本身也无从产生与持续发展。因此,虚拟实践是科技赋能下人类实践的历史性延伸,其根基深植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之中。

2、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延伸和升华

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的实践形态。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革命,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进而提高了人的自由度。虚拟实践突破和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物质性条件的限制与束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传统现实物质条件的依赖,构成了对人所立足的物质实体的现实世界的突破和延伸。因此,虚拟实践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一种延伸和深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由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次飞跃与升华。

虚拟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区别

1、虚拟实践手段的“数字化

实践手段的数字化是虚拟实践不同于以往实践的标志。虚拟实践与实践的根本区别是在虚拟空间中,用数字化的方式再现人的实践活动,让人可以“离开实践看实践”。如果把语言符号的产生作为人类实践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将数字符号转化为实践媒介将是人类实践中的一场重大革命。数字化时代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巨大的框架性转换,对于人类的根本影响在于人的感性正在面临着一个技术中介的改造。在虚拟实践过程中,实施手段不再那么显而易见,“数字化”手段体现了虚拟实践的特质。例如,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再需要人力的多少,一个小小的电脑芯片很可能决定了某项技术的核心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2、虚拟实践空间的自由开放性

传统实践受客观因素限制,常使人陷入无法实现某些可能性的困境。相比之下,虚拟实践展现出独特的自由性与开放性,其程度难以估量,因为它彻底突破了传统时空束缚:空间无限延展,时间可停止、倒流或逆转,距离与地域限制消失。虚拟实践中的交往活动因此具有极高的自由性、自觉性、自主性和主动性,主体更能随心所欲。互联网为此提供了充分条件,用户能同步进行个性化活动,如欣赏与下载音乐、浏览与讨论新闻、在游戏中兼顾社交与收益等,实现多功能同步体验。

三、虚拟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发展影响

(一)虚拟实践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改造自然与自身的客观物质活动,但其物质手段对开发客观世界可能性有限。虚拟实践的时代背景与马克思时代有根本不同,并在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上对传统理论有突破。总体而言,虚拟实践观创新了马克思实践理论:丰富了实践内涵、发展了实践标准、创新了实践特征、拓宽了实践领域。

(二)虚拟实践的当代价值

1、对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

虚拟实践并非无代价地提升潜能或消解生存状态,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延续。在虚拟空间,人们能模拟现实世界活动,更可实践现实中未实现或无法实现之事。它提供超越现实生存的理念,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并以技术支撑虚拟生存的现实。虚拟实践消除了日常现实实践的诸多限制,使人类能更充分地发挥个性与能力,实现更全面自由的发展。

2、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近年来,网络作为工作生活助手、学习教育阵地和民意表达渠道,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它通过虚拟实践克服空间距离,极大提升了交往效率与速度,加速了新组织、新生产关系形成及社会内部矛盾演化,从而催化社会发展进程。虚拟实践还开创了人类新活动空间,通过改进工具、改造客体和积累经验,提升了现实实践效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我们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

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并非截然对立,孤立的虚拟实践无法作用于人类社会,必须要借助现实实践,虚拟实践才有其真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类未来的价值理念将建立在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共同建构的能展现和支撑社会发展的活动平台,这会成为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廖莉 . 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践探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形态 [J]. 法制与社会 ,2019(20):239-240.

[2] 陈晨 . 虚拟实践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 [D]. 淮北师范大学 ,2019.

[3] 舒招平 . 马克思主义实践形式视域下虚拟实践探究 [D].重庆大学 ,2019.

[4] 高乔楠 . 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30(19):3-4.

[5] 唐启良 . 对国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反思——从“虚拟实践”的视角 [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9):189-191.

[6] 郑永廷 . 虚拟社会人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新视域——评曾令辉教授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0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