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光影技术如何推动美术馆叙事转向:从“物的陈列”到“场的构建”的思考

作者

洛桑卓玛

西藏美术馆 西藏 拉萨市 850000

一、光影技术对叙事载体的拓展

(一)突破实体展品的空间局限

光影技术能够打破实体展品对陈列空间的依赖,拓展的叙事载体与展示范围。对于体积庞大、不易移动的雕塑、建筑构件等展品,可通过三维扫描与光影投影技术,在美术馆空间内还原其立体形态与细节特征,观众无需近距离接触实体,即可通过投影画面清晰观察展品的纹理、结构与工艺;同时,针对珍贵画作、古籍等易受环境影响的展品以及不便借展的艺术作品,可利用高清光影成像技术制作数字复制品,通过投影或电子屏展示,既避免实体展品因频繁展出受损,又能让观众从多角度欣赏展品细节,如放大唐卡中的矿物颜料色彩、解读画面中的复杂符号与故事,实现展品叙事载体的数字化延伸。

(二)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叙事载体

光影技术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为创造新型叙事载体,丰富艺术表达形式。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可在美术馆展厅内构建虚拟的美术题材展览场景,如还原壁画创作现场、传统节庆中的艺术表演场景,虚拟场景与展厅内的实体展品形成呼应,如将虚拟的唐卡绘制过程与实体唐卡并置,让观众直观理解展品的创作背景与文化语境;同时,利用互动投影技术,将画作中的人物、花草树木等投射到展厅地面、墙面,观众行走或触摸时,光影元素会产生动态变化,如人物随脚步移动、花草图案随触摸绽放,使静态的展厅空间转化为动态的叙事载体,增强叙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二、光影技术对叙事逻辑的重构

(一)从线性陈列转向主题化叙事

光影技术推动叙事逻辑从传统的线性作品陈列,转向以美术主题为核心的叙事重构。不再按照作品年代或类型单一排序,而是围绕美术的核心主题(如:“艺术与自然的对话”“民族文化的艺术呈现”“传统与当代的融合”),利用光影技术构建主题化叙事单元。在 “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主题单元中,通过光影投影将传统唐卡、现代创新唐卡作品联动展示,配合光影呈现的唐卡绘制工艺步骤,让观众围绕主题理解不同唐卡作品之间的艺术关联,形成以主题为纽带的立体美术叙事逻辑。

(二)从单向传递转向互动式美术叙事

光影技术打破传统美术馆 “展品 - 观众” 的单向叙事逻辑,构建观众参与的互动式美术叙事体系。在光影展的叙事设计中,观众可通过光影互动设备参与美术叙事,如在传统绘画展区,观众通过手势感应控制光影屏幕,选择不同绘画风格进行虚拟创作,或为光影呈现的唐卡线稿填充色彩,创作过程被光影系统记录并融入整体叙事;同时,观众可通过移动终端扫描作品旁的光影标识,获取作品背后的个性化艺术故事(如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作品的艺术流派特点),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叙事参与者,重构美术叙事的互动逻辑。

(三)从孤立作品转向关联性美术叙事

光影技术强化美术作品之间的文化与艺术关联,构建“物—境—人” 的关联性叙事逻辑。通过光影联动装置,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如唐卡、油画、素描)通过艺术线索串联,如以 “人物形象的美术表达” 为线索,用光影将不同作品中人物的服饰、神态、构图关联展示,同时投影相关的审美文化背景,让观众理解这些作品在艺术表达上的共性与差异;此外,利用光影技术建立作品与美术发展历程的关联,如将某一时期的唐卡作品与同时期的壁画作品通过光影时间轴展示,呈现美术风格的传承与演变,帮助观众形成完整的美术认知体系。

三、光影技术对叙事体验的升级

(一)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光影技术为打造沉浸式叙事体验,让观众从 “观看”展品转向 “沉浸” 于艺术场域。通过全景光影投影技术,将美术馆展厅墙面、地面甚至天花板转化为光影载体,构建环绕式的展览场景,如在 “艺术与自然的对话” 展区,全景投影呈现的雪山、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画,配合民歌的光影音频,同时融入唐卡中描绘自然的艺术元素,观众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的文化与自然环境中,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沉浸,深度感受文化与自然、艺术的紧密联系,提升叙事体验的代入感。

(二)强化情感共鸣式体验

光影技术通过色彩、光影节奏与艺术作品的融合,强化叙事的情感共鸣体验。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象征元素,如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天空与湖泊、红色代表火焰等,光影技术可精准还原这些元素的情感内涵。在叙事设计中,通过调整光影色彩的冷暖、明暗变化,配合作品展示,如展示描绘节庆场景的绘画时,用明亮、鲜艳的光影色彩,搭配欢快的民族音乐,营造热闹的情感氛围;展示描绘高原静谧风光的油画时,用柔和、淡雅的光影,传递宁静的情感,让观众在光影氛围中与美术作品产生深层情感共鸣。

(三)实现个性化感知体验

光影技术能够支持为不同观众提供个性化叙事体验。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可设计趣味互动项目,如文化主题的光影游戏、简易绘画体验等;针对专业群体,可提供高清细节展示和学术资料延伸查询;针对老年观众,则可调整光影亮度、强化文字和语音导览。通过差异化设计,提升展览的包容性与受众满意度。通过个性化的光影设计,让不同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叙事感知方式,提升整体叙事体验的包容性与适用性。

结束语

光影技术为叙事转向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拓展叙事载体、重构叙事逻辑、升级叙事体验,推动其从 “物的陈列” 迈向 “场的构建” 的新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光影技术始终以美术作品为核心,服务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非单纯的技术展示。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光影技术与美术特色的融合,不断优化叙事设计,让光影技术真正成为连接观众与美术的桥梁,使美术馆成为展示美术、传承文化、提升公众艺术素养的重要场域,为美术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范昕 . 在光影中邂逅艺术化的生活日常 [N]. 文汇报 , 2025-06-03 (005).

[2] 兰徐海. 视觉语言在当代美术馆展览中的运用探析[J]. 参花( 上),2022, (10): 92-94.

[3] 肖惠敏 . 视知觉视阀下光影在展览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D]. 四川农业大学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