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角下少数民族学生身份认同构建浅析
任枫 徐莹颖
1、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宁波 315040 2、宁波市社会福利院 宁波 315033
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认同构建一直是教育结对工作中的难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以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实践为切入口研究其身份认同的建构 [1],而现实中困境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探索该困境成因与应对方式,研究借助后现代哲学与心理治疗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困境进行解构,探索困境之中包含的权力运作方式,进而发展出一套能有效提升其身份认同的方法。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认同困境
已有研究认为,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在此过程中,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共同与差异性做出辨识,通过自我定位来建立对身份的认同[2]。因此,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体验到的身份归属、角色期望和社会适应出发,探讨其在异地就学过程中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
(一)朋辈群体融入困难
朋辈关系的建立受到成长背景和共同成长目标等因素的影响,而朋辈群体的融入依赖于良好朋辈关系的建立 [3]。少数民族学生于异地就学,其原生少数民族文化与新环境中的在地文化存在显著差别,带有文化烙印的认知和由此发展而来的行为模式将他们与身边的同学区隔开来。于新环境中的同学而言,少数民族学生是外来群体,其使用的语言、饮食习惯、对事物的反应和采取的行动与他们大不相同。受这一特殊性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新环境中难以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建立更为广泛且紧密的朋辈关系,继而难以融入校内朋辈群体。
(二)自我效能感偏低
作为一项可影响个体胜任能力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可在个体于不同情况下完成任务挑战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受区域性基础教育差异影响,较快的学习节奏和不够牢固的知识掌握水平使少数民族学生出现了自我效能感偏低的状况。他们认为自己不适合当下学校的教学模式,进入了学习积极性较弱、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非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使“不胜任性”泛化至校园生活的更多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给自己打上“我不行”的标签,导致自我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生涯规划迷茫
生涯规划于个体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帮助个体达成更好的自我实现。尽管生涯规划已纳入学生辅导课程,受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教学任务影响,仍有一定数量的学校未落实该项任务。由于缺少生活和教育场景中重要他人的经验传递,不少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他们对自己当前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都处于迷茫状态,甚至不确定是否应该继续就学。与此同时,他们对所学专业能否在未来有效就业抱持怀疑态度。
二、少数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困境形成分析
后现代视角中身份认同是被建构的,要了解身份认同困境的具体形成原因,需对其主体性进行解构,特别是主体间的权力关系。福柯指出,权力可以生产知识,而知识又在传递的过程中强化了权力,结合德里达由语音中心主义中的二元对立思想而带出的在场者于不在场者的权力支配优势一说[5],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份认同困境形成机制分析如下。
(一)文化不在场导致主体客体化
于新就学场景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校区域在地文化与自身成长环境有所不同,老师和同学对待事物的看法、做出的行为选择、对他人抱持的期待皆受当前在地文化影响。看待事物的差异角度致使少数民族学生与周围同学沟通较少,而交流的不充分又加强了彼此的陌生感。当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其文化背景不能被周遭同学充分了解时,他们会因文化的不在场选择将自我客体化,而这一客体化使得少数民族学生难以与同学建立更广的朋辈关系,进而导致朋辈群体融入困难。
(二)问题中的非理性自我归因
当少数民族学生将自己处于客体位置时,他们易把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自身。因为处于文化适应阶段,以往熟悉的事物应对方式和问题思考路径在新环境中变得不太适用,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自己的认知或能力不足才导致问题的产生,将自身等同于问题。当抱持上述非理性信念时,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便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继而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新环境中的各项任务挑战,自我效能感较低,并由此阻碍了他们多维能力的发展。
(三)目标建构的过程倒置
在后现代的视角中,事物既可解构亦可建构,将这一理念应用至个体发展目标的建构范畴内亦然。包含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大部分人,习惯根据自己目前掌握的技能而设定某一可以达成目标,当技能不足以支撑该需求时,就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迷茫。而后现代视域下更关注目标的解构,即根据目标要求,分阶段培养所需技能,以逐步递增、搭建鹰架的方式阶梯式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既可以积累自信,又能在实践中调试自己的目标期望,最终达成人生重要阶段的规划。
三、少数名族学生身份认同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后现代特色的心理支持体系
一是积极扩展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队伍。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工作坊、案例研讨等方式,为校内的专职心理教师、党员教师、班主任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开展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专业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后现代视角下关于学生身份认同困境解构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
二是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个案辅导与团体工作的方式,在真诚、尊重、接纳的基础上,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并应用理论技巧,协助他们构建更为积极的生命叙事,激发其内在力量,进而建立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
(二)开展文化教育与交流活动
一是开展文化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以文化融合为目的的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原生文化中具有特色、与当下在地文化不同的部分进行着重宣传,提高学校整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与此同时,结合校内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和展出,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将家乡的文化传递给全体师生,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是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民俗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当下在地文化是如何形塑了周围的老师与同学,知晓不同行为背后所表达的真实意涵。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与互动,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促成更好的朋辈关系和互动。
(三)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在原有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增加与少数民族学生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的职业课程,让他们所学的技能在毕业后可以更快更好地在家乡得到应用。
二是采取多元教学方法。运用好小组讨论、实地情景教学等方式,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为目标,结合课业内容,开展分组讨论、学生领学、情景模拟,共同推进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其主动学习行为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邵琴 .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心理困境及策略解析 [J]. 知识文库 ,2023,39(20):135-138.2. 张淑华 , 李海莹 , 刘芳 . 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J]. 心理研究 ,2012,5(01):21-27.3. 文士博 , 王利君 , 王宇娇 . 价值观培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新型朋辈关系构建 [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34(04):56-58.4.A·班杜拉 . 自我效能 : 控制的实施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2-55.5. 汪越 . 身份政治的理论逻辑 [J]. 学术界 ,2018,(03): 85-95+276 .课题项目: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生成长指导”专项 2024 年重点课题《后现代叙事治疗视角下“心导师”参与凉山州彝族学生身份认同构建的实践研究》(CD2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