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核心概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张玉媛
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属第三小学
一、基于单元核心概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
1.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单元核心概念像条主线,把单元里零散的教学内容串到一起,帮学生塑造起完整的知识系统。拿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它的核心概念可以设成“自然之美”。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围着这个核心概念,把《观潮》里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色、《走月亮》里月光下溪边的幸福氛围、《现代诗二首》里秋夜的特别感觉、《繁星》里对星空的美妙幻想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学生学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从各个方面体会自然之美,领会作者表述自然景色的各种办法:是用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语言技巧,动静搭配、从诸多角度说明之类的写作手段。
2. 促进深度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以单元核心概念为依托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实施深度学习,增强语文综合素养。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知识的表面内容,还要体会知识的深层次逻辑和意义,而且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去解决问题。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的教学中,重点放在“革命精神”这个核心概念上,老师组织学生阅读《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文章,引导学生细致探究革命先辈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等革命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又能经由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感受写作风格等途径,深入领会革命精神的含义。
3. 精确评估成效,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评价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单元核心概念的评价,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传统文化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精准反馈。这种动态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于单元核心概念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问题
1. 教学目标与核心概念脱节
在现实教学里,一部分教师对单元核心概念体会不够深刻,引发教学目标规定和核心概念相脱离。例如,在爱国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若仅关注字词学习与阅读理解,而忽视引导学生感悟爱国情怀,则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与核心概念的有效对接。这种脱节现象不仅削弱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影响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这种教学目标不能凸显核心概念,致使教学流程没有清晰的导向,学生很难在学习进程中切实领会和继承爱国精神,损害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感情成长。
2. 教学活动碎片化且缺乏整体性规划
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往往将单元内课文孤立教学,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也难以有效体现单元核心概念的引领作用。例如,在童话故事单元教学中,若教师仅逐篇讲解课文,而不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童话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则学生难以形成对童话故事的全面认识。
3. 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生能力
当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方法比较单调,多数时候拿考试分数当成关键评判根据,很难全方位精确衡量学生在围绕单元核心概念展开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进程中的学业成果。教师开展评价之际,可能仅仅凭借试卷上的字词拼写、阅读体会和作文之类题目去考察学生,无视了学生在课堂探讨、小组合作、操作应用等环节中的发挥情况。例如,在民风民俗单元教学中,教师若仅通过试卷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则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还可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
三、基于单元核心概念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1. 基于核心概念设定教学目标与规划内容
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与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单元核心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典名著”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核心概念,设定具体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理解古典名著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形象”“学生能够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等,并整合《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名著的创作手法与人物形象,形成对古典名著的全面认识。策略: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与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单元核心概念,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
2. 整体性教学活动设计与核心概念理解强化
教师应根据单元核心概念设计整体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化认知。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观察”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组织“观察之旅”主题活动,通过实地观察、课堂分享、写作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观察方法与技巧,培养其观察能力与习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系列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并记录其特征”“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观察报告”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3. 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习评估中的应用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在民风民俗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应用活动评价及考试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课堂表现评价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及思维活跃度;作业评价可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应用活动评价可通过组织民俗手工艺品制作、民俗节目表演等活动,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考试评价则可设置开放性题目,考察学生对民风民俗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能力。
4. 构建教学反思与调整机制以持续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需创建教学反思与调整体系,依照教学评价成果及时反省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持续改良教学流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伙伴”的教学里,借助课堂观测和作业考量发觉一些学生对“伙伴之间要友善共处”这一核心理念认识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和伙伴相处时仍然会发生争执等状况。教师经过反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了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伙伴间互相扶持、友好相处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丽娟 .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J].考试周刊,2021,15(34):38- 39.
[2] 唐博玲.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谈[J]. 读写算,2021,13(12):77- 78.
[3] 刘晓荣,邓越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J]. 教育界,2021,25(16):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