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推进新建济南至枣庄铁路(济枣高铁)项目建设研究

作者

孟祥锟 王锦哲 王艳

枣庄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 山东 枣庄 277100 枣庄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 山东 枣庄 277100

一、研究背景

新建济南至铁路位于省中南部,线路起自济南市,经泰安、济宁,至市,项目正线全长约 269.67 公里,全线共设 10 座车站。该项目列入《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 年)》“三横四纵”高铁网核心项目。工程估算总投资约 640 亿元,设计速度为350 公里/ 小时。市境内长约101.5 公里,估算投资245.9 亿元,段桥梁占比 62% 、隧道占比 18% ,穿越 3 处生态保护区、2 处煤矿采空区,途经滕州市、薛城区、高新区、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设置滕州东站、南站和台儿庄站,总工期为4 年。

二、项目建设重要性分析

济枣高铁作为省级重大项目,是建市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是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升级,标志着市即将跨入“双高铁”时代。当前,市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聚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高铁的开通使得市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推动锂电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与济南科创资源对接。此外,高铁的建设也有助于推动产业转移,对于促进鲁中南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形成济南 - “1 小时经济圈”,衔接鲁南经济圈与省会经济圈,激活“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预计带动沿线旅游收入增长 30% 。

三、制约项目建设的关键因素深度剖析

一是土地征收、房屋征迁补偿标准不一致及历史遗留问题。若土地要素无法保障,项目建设便成无本之木,无法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特别是铁路这类线状交通工程,涉及的线路长、占地面积大、地类性质复杂。

二是社会维稳压力巨大。为保证高铁运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避绕煤矿采空区、军事管区等重点区域,无法实现避绕村庄,采取穿越村庄的线路,段7个村庄距轨道 <100 米,噪声影响范围覆盖2300户。项目施工过程中、高铁投入运营后必定对该区域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行带来较大影响,会引起该区域部分民众的不满,民众的投诉、信访案件将会增多,属地政府社会维稳压力巨大。

三是“三电”和管线迁改时间紧迫、任务量大。段需要迁改的“三电”和管线共计 3155 处。其中,油气管线需迁改 60 处;供水、排污、灌溉、热力管线需迁改 123 处;通信光缆需迁改 2619 处;电力线路需迁改 416 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三电”及管线迁改工作是重要的前置任务,对主体工程的顺利推进起着基础性作用。

四、制约项目建设因素的解决方案

针对当前存在的土地征收与征迁问题、社会维稳压力、“三电”和管线迁改量大时间紧迫等制约因素,需从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多元协同等维度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一)破解土地征收与房屋征迁难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段存在的补偿标准不统一、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等痛点,需从标准规范、权属厘清、流程优化三方面突破。

1. 统一征迁补偿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由市级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等部门,结合《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省相关政策,制定《市济枣高铁项目土地征收与房屋征迁补偿指导标准》。涵盖土地类型(耕地、林地、宅基地等)、房屋结构(砖混、砖木、土木等)、附着物(果树、大棚、水井等)的分类补偿细则,明确补偿计算方式(如按面积、按市场评估价等),确保各区县执行“一把尺子量到底”。

2. 厘清土地权属,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导,联合各区(市)政府、高新区,对红线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宅基地进行全面权属核查。依托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结合实地测绘、村民举证、历史档案查询等方式,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对权属争议地块建立“台账式管理”,逐一标注争议类型(如村集体间边界纠纷、宅基地继承纠纷等)、涉及主体及历史背景。

3. 优化征迁流程,强化全周期监督

将征迁范围、补偿标准、权属信息、补偿明细等内容通过村公告栏、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缓解社会维稳压力的解决方案

施工及运营期间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可避免,社会维稳压力突出。需从源头预防、过程管控等方面构建维稳体系,实现“项目推进”与“群众满意”的双赢。

1. 源头优化线路与施工方案,减少对村庄的影响

由设计单位联合施工单位,对穿越 11 个村庄的线路段进行二次勘察,优化施工工艺。例如,对浅层穿越村庄的路段,优先采用盾构法施工,减少地面开挖对房屋结构的震动影响;对需设置桥梁或隧道的区域,增加隔音屏障、减震支座等设施,降低运营期间的噪音污染。

2. 构建多元沟通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由乡镇(街道)牵头,每月组织施工单位、村委会、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通报施工进度、环保措施及下一步计划,现场解答村民疑问。针对高频问题(如出行不便、临时占地补偿),制定标准化答复手册,确保信息传递一致。依托市长热线 12345、枣解决枣满意“两枣平台”等咨询诉求办理平台,设立 24 小时热线电话和线上留言平台,对村民反映的施工噪音超标、道路阻断、安全隐患等紧急问题,及时解决。

破解“三电”和管线迁改瓶颈的解决方案

项目实施前,由市级指挥部办公室牵头,组织项目沿线区(市)指挥部办公室、参建单位、产权单位等联合开展现场踏勘,结合设计阶段调查沿线管线分步位置、迁改方案,开展进一步的核查核对,记录管线的位置、材质、产权、埋深、建设年代等信息,并动态更新。由项目沿线区(市)政府、高新区牵头,纳入建设单位、各管线产权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统一协调迁改时序、路径冲突、现场配合等问题。迁改前通过社区公告、听证会等方式告知周边居民施工计划、影响及防护措施,提前化解抵触情绪;对涉及交通、民生的迁改(如主干道电力管线),制定错峰施工方案(如夜间作业),并同步做好临时保障(如应急供电、临时通信)。

五、结论与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实施,济枣高铁段有望加速推进,如期实现全线贯通。项目建成后,将依托“双高铁”优势,进一步强化区位枢纽地位,带动产业升级、旅游发展与区域协同,为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征迁模式、维稳机制,也将为省乃至全国同类重大交通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639 号《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2] 省政府.《关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鲁政发〔2024〕5

[3] 省人民政府 《省征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鲁自然资规〔2025〕2 号)

本文系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DX MLX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