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牛奶源起的话题中体验创造和制作的快乐

作者

唐子豪

上海市嘉定新城远香湖幼儿园 201800

案例背景:牛奶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每天都会享用的一种饮品,也许是因为牛奶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反而孩子们对它显得不那么关注。恰巧近期我们在进行《在农场里》的主题活动,在了解农场里有哪些动物的过程中,有孩子就从牛奶上联想到了奶牛,借此出现了许多关于奶牛的话题。看着孩子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之后,我们立刻开展了关于奶牛的谈话活动,聊一聊奶牛的外形;奶牛的生活环境;奶牛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奶牛怎么挤出牛奶等等。在如此激烈的氛围中,我们和孩子一同发起了项目化活动——“牛奶和奶牛。”

案例描述:

我们的奶牛

一、奶牛诞生仪式启动

直观的事物总是最能获得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的兴趣点首先集中于奶牛这一动物元素,那么能利用教室里的各种材料打造出一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奶牛便是我们活动的第一步。

想要从无到有打造出一只动物模型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座谈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仔细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疑问和困惑,收集他们的问题并借助集体的智慧得出解决方法,共同制定简单的方案从而开展实施计划。最后我们将搜集到的信息做如下总结:

在一场谈话活动中,我们了解了孩子们的问题和需求,为了让我们的奶牛工程能够有序推进,我们鼓励孩子一同参与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大胆发挥想象力,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低结构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有效挖掘身边现有材料的价值,缺失的材料通过自己行动进行收集。活动开始前,孩子们的主人公意识和任务意识就已经被点燃。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大大小小不同尺寸的快递盒以及小箱子,还有卷纸芯筒和塑料瓶等等。从以上几处片段便不难看出,孩子们对于奶牛的工程计划已经发自内心重视起来了,对话题探讨的专注性、计划实施的主动性、材料准备的积极性等,孩子们是主动的学习者。

二、奶牛的“养殖人员”小组安排

四、奶牛来“做客”啦

既然材料的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要决定的就是奶牛的制造人员了。对于活动的开展形式,我们将选择权抛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决定如何分配人员。有孩子提出分小组进行,一组朋友做一只奶牛;有孩子提出一部分朋友只做身体,另一部分只做斑点图案,剩下的朋友只要做一些头;也有孩子提出班级里一半孩子做身体,另一半朋友做脚和头最后组合起来 ....... 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得出了统一的决定:4 个孩子为一个小组,彼此分配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合作完成一只奶牛。于是,人员的分组和形式也确立了。

三、奶牛的“孵化”工程进行时

用宣纸进行圈式覆盖,随后剪去多余的部分,而这些剪下的部分继续用于第二只脚的制作中。

4 人一组的方案落实以后,孩子们便马不停蹄开始的奶牛的“孵化”工程。

在数次操作与摆弄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越发娴熟起来。很快身体和四只脚就“新鲜出炉”了。孩子们将奶牛四脚朝天,他们正在思考如何将四只脚牢牢固定上去。孩子们的行为则是:拿出了透明胶带——他们先将四只脚平放在肚子上,随后拉出胶带在脚和身体的接触面上进行反复缠绕,之后便将身体翻过来来验证四只脚是否已经牢牢安置上去了。还缺了奶牛的头,制作方式运用了和身体同样的包裹方法进行加工,同样头部和身体利用了透明胶带进行缠绕。最后加上了眼睛的嘴巴,在头顶上插上了两根筷子当作牛角,身体后方用胶带绑住了一根筷子当作尾巴。一只奶牛就在我的注视下诞生了,孩子们兴奋地拉住我邀请我参观并介绍,

如此沉浸于活动中,我在心中暗自窃喜:奶牛也许很快就要登场了!

凭借着孩子们的高效分工和智慧计划,活动便立刻开始了。小琰把大箱子睡到在地上,在表面上用固体胶进行了来回仔细的涂抹,确保有了一定的粘度以后,小秋小心地将宣纸平铺在了箱子上,用手来回按压使纸张在箱子表面上变得服帖。由于箱子的体积较大,小海来帮助小琰一起使用固体胶进行涂抹,小球则在他们二人涂好之后迅速将纸进行覆盖,小海则帮助其一起按压使纸张固定。随后将箱子继续翻滚,使宣纸的长条部分可以将箱子的另一面也包裹住。通过重复的步骤,将前后以及上下四个面都覆盖住,多余的宣纸部分小海则用剪刀进行剪去。

随后他们便将剪下的宣纸放在一旁的空袋子中,这样的行为便引起了我的关注:虽说是剪剩下的纸,但是这些面积绝不算少,难道孩子们就将其抛去了吗?我本想上前询问,但是并没有立刻介入,因为我也想观察,剩下的宣纸到底还会利用玛?为了避免我的主观想法,我选择等待。

果然等待是对的。没过多久,他们便做出了让我喜出望外的举动,六个面中空缺的另外两面,他们拿出了刚才剩下的宣纸开始贴了上去,而且还尽可能让边和边对齐,露出的缝隙不那么多。一番仔细的检查以后,他们似乎对于自己的结果很是满意。随后们拿取了黑色粘土和黑色蜡笔,开始装饰起了奶牛身上的斑点。再看一旁的言言,非常投入于自己的“任务”中。选择了四根较粗的纸芯筒,

对策与措施:

1. 经验与灵感的相互熏陶

既然奶牛活动是孩子们集体生成的,那么孩子们的经验与体验也应当是共享的。本次片段中主要对 4 位孩子进行了定点针对性的现场观察,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合作行为、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认真的学习品质都是能够融入与分享与交流中,每一点都是极具价值的。引发幼儿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当然除了孩子们的自我介绍与评价,也鼓励其他幼儿提供建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都是孩子应有的权利。

2. 提供自由调整的机会

孩子的创作欲望不会因为一次体验就满足的。既然在交流与分享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自评与互评又再一次迸发了更多的想法和灵感,那么将这些新亮点去付诸于实践也同样孩子们应有的权利。就像有的孩子们提出奶牛的牛角不单单是简单的筷子插上去,而是应该弯弯的长长的才像奶牛的角;奶牛的尾巴可以变得更长一些等。那么孩子们聆听了同伴们的建议去进行调整、修复和再创造,教师需要提供相应的机会去允许孩子们履行自己的尝试。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一次又一次体验中继续促成能力的发展。

幼儿有权利获得完整的体验式活动。每个幼儿的心声、创意都应当被我们尊重和保护。我们在活动实施中需要考虑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安全性,让所有因素保持平衡,使活动回归幼儿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带着这一份热情和孩子们互动,我们相信孩子们永远会沉浸在学习和游戏的幸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