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仿真的城市交叉口改造方案设计
谭栋杰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身份证号码:372928198112073237
引言
城市交叉口作为交通流的汇聚与分流节点,承担着 60%-70% 的城市交通转换功能。然而,受限于空间资源约束与交通需求激增,我国主要城市交叉口平均延误达 58 秒/辆,部分核心区域甚至超过 120 秒/辆。传统改造方案依赖经验设计,难以量化评估多方案综合效益。本文以交通仿真技术为核心,通过构建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改造方案的全要素动态推演,为交叉口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交通仿真技术体系构建
1.1 仿真平台选型与参数标定
基于蓉都大道北段交叉口实测数据,采用VISSIM11.0 作为核心仿真工具,其 Wiedemann 驾驶行为模型可精确模拟中国城市激进驾驶特征。模型构建包含四层校准:
几何参数校准:通过无人机航拍提取车道线坐标,修正导流岛半径误差 ⩽0 .5 米;
交通流参数校准:利用地磁检测器获取 15 分钟间隔流量数据,构建 OD 矩阵误差率 <8% ;
速度分布校准:激光测速仪采集的600 组车速数据,修正期望速度分布函数
冲突规则校准:基于 200 小时视频观测数据,优化让行规则逻辑树,使仿真冲突点数量与实测值偏差 <5% 。
1.2 多软件协同仿真框架
构建 VISSIM +; SUMO+TransModeler 联合仿真体系:
VISSIM:负责微观交通行为模拟,支持复杂渠化设计与信号控制策略验证
SUMO:通过TraCI 接口实现动态交通管控,支持实时路径诱导算法测试
TransModeler:提供中观交通分配功能,校验区域路网流量均衡性。
该框架在潍坊某交叉口改造中实现延误预测误差从 28% 降至 9% ,排队长度预测误差从 35% 降至 12‰
2、典型交叉口改造方案设计
2.1 蓉都大道北段交叉口改造
2.1.1 现状问题诊断
通过VISSIM 仿真发现三大症结:
信号配时失衡:SCATS 系统检测器距停车线 120 米,导致自适应调节滞后15-20 秒;
空间资源错配:西北象限写字楼出入口距停车线仅 15 米,右转车辆与进出车库车辆日均冲突127 次;
非机动车干扰:待行区面积不足 12 平方米,高峰时段溢出导致机动车道利用率下降 18% 。
2.1.2 改造方案设计信号控制优化:
改用感应式控制,在北进口增设毫米波雷达检测器,检测范围覆盖上游200米;
采用Webster 配时法重新计算相位周期,早高峰周期由 120 秒缩短至 95 秒,南北向直行绿灯时间延长至 45 秒。
空间重组设计:
拓宽西北象限右转车道,设置 30 米渐变段,将冲突点后移 80 米;
增设非机动车待行区24 平方米,采用彩色铺装与隔离护栏双重标识;
调整导流岛半径至25 米,优化车辆行驶轨迹,减少急弯导致的减速行为。
智能管控系统:
部署 AI 视频识别设备,实时监测行人过街需求,动态调整行人相位;
开发交叉口数字孪生平台,集成流量、天气、事件等多源数据,实现预案自动触发。
2.1.3 在蓉都大道北段交叉口改造方案实施后,为精准评估改造效果,依托VISSIM 交通仿真软件构建了高精度数字孪生模型,对改造前后的交通运行状况进行了全方位、多指标的对比分析,仿真结果充分彰显了改造方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从延误指标来看,改造前交叉口平均延误高达68 秒/辆,车辆在交叉口内长时间停滞,不仅降低了通行效率,还加剧了驾驶员的烦躁情绪,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改造后,通过优化信号配时,采用感应式控制并增设毫米波雷达检测器,实现了信号灯的智能调节,使车辆能够更顺畅地通过交叉口,平均延误大幅降至42 秒/辆,降幅达 38.2% 。同时,服务水平也由E 级显著提升至 C 级,这意味着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况得到了质的改善,车辆通行更加流畅,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得到明显提升。
排队长度消散时间也是衡量交叉口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改造前,由于信号配时不合理和空间资源错配,车辆排队长度消散需要 3 个信号周期,导致车辆在交叉口内积压严重,影响后续车辆的进入和通行。改造后,通过拓宽西北象限右转车道、增设非机动车待行区等空间重组设计,优化了车辆的行驶轨迹和通行空间,排队长度消散时间缩短至1.5 个周期,大大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等待时间,提高了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此外,针对非机动车违规穿插这一突出问题,改造后通过采用彩色铺装与隔离护栏双重标识,明确了非机动车的行驶区域和行驶规则。仿真数据显示,非机动车违规穿插次数从 4.2 次/分钟降至 0.8 次/分钟,降幅达 81% ,有效减少了机非冲突,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和运行秩序。
2.2 杭州市文三路与古翠路交叉口现状分析
2.2.1 交叉口基本情况
文三路与古翠路交叉口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文三路(东西向)与古翠路(南北向)的交汇点。文三路是杭州市的一条重要城市主干道,周边分布有众多的商业区、写字楼和学校;古翠路是连接杭州市南北区域的重要通道,交通流量较大。该交叉口呈十字形,设有信号灯控制,采用四相位信号配时方案。
2.2.2 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该交叉口进行为期一周的交通流量调查,发现高峰小时(早高峰 7:30 - 8:30,晚高峰 17:30 - 18:30)交通流量较大。早高峰期间,东进口道交通流量最大,主要原因是周边学校和写字楼的上班、上学人流集中;晚高峰期间,西进口道交通流量相对较高,与居民下班回家有关。各进口道的交通流量分布不均衡,直行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比例较大,左转和右转交通量也有一定规模。
3、改造方案实施路径
3.1 分阶段推进策略
试点验证阶段(0-6 个月):选择 3-5 个典型交叉口开展仿真优化与小范围实施,验证技术可行性;
标准制定阶段(6-12 个月):编制《城市交叉口仿真优化技术导则》,统一数据接口与评估指标;
全面推广阶段(12-24 个月):建立"仿真-设计-施工-评估"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年改造交叉口200 个以上。
3.2 保障机制设计
数据治理机制:构建交通大数据中枢,整合交警、高德、滴滴等多源数据,实现流量预测精度 ≈90% ;
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由交通、城管、规划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建立周例会与月通报制度;
动态评估机制:每季度开展改造后评估,运用 A/B 测试方法对比不同方案效益,持续优化技术参数。
结语
本研究通过交通仿真技术实现了交叉口改造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在蓉都大道等案例中,改造方案使通行效率提升 28% ,事故率下降 19% ,证明该技术路径具有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车路协同环境下的仿真模型升级;
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发;
自动驾驶车辆对交叉口设计的影响机制。
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交通仿真将成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道路交通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综述[J].蒋文韬;吴兵.综合运输,2023(03
[2]2022 年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摘录一)[J]..环境保护,2022(23)
[3]基于 MOVES 模型本地化的轻型车排放因子估计方法[J].单肖年;刘皓冰;张小丽;陈小鸿;叶建红.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