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思维在阅读中“思辨”

作者

玉窝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民族小学 665899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列为独立任务群,凸显思维培养在语文教育中的战略地位。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仍普遍存在“重知识积累、轻思维进阶”的困境:教师往往将提问策略窄化为“多提问题”,却忽视问题质量的甄别;将文本分析停留于“内容复述”,却弱化思维深度的拓展。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以“提问”为核心语文要素,但如何通过系统化设计将提问转化为思辨工具,仍需突破性探索。本文基于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构建“释义—解码—评鉴”的思辨路径,通过真实课堂案例揭示思维进阶的内在机制。

一、释义层,从无意识提问到结构化质疑

三层级理论框架下,释义层作为思辨性阅读的基石,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突破表层认知,实现从浅层发问到深度质疑的思维跨越。四年级学生虽已掌握基础提问技巧,但受认知水平与阅读经验限制,其问题往往呈现碎片化、低阶化特征。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初读环节为例,学生提问集中于豌豆如何飞出豆荚、小女孩病情结局等事实性内容,而涉及五粒豆不同命运折射的生命价值差异、作者通过对比想传递何种人生观等价值性、哲理性问题的比例极低。这种重信息获取、轻思维加工的提问模式,反映出学生尚未建立问题质量意识,难以通过提问推动文本深度解读。

为破解这一困境,教师可设计问题分类游戏:将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按认知层级分为基础类(如字词释义、事件复述)、分析类(如人物行为动机、情节逻辑)、评价类(如观点合理性、文本价值)与创造类(如文本改写、跨界联想)四类,并通过问题升级卡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类型问题的思维含量。例如,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提问,随后补充雷达发明史、超声波应用案例等跨学科资料,组织问题辩论赛:针对蝙蝠如何探路等基础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资料提出为何人类选择模仿蝙蝠而非猫头鹰的夜视能力、仿生学应用是否应遵循伦理原则等涉及科技伦理、生物特性的高阶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推动问题从单一文本向多模态资源延伸,更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向主动建构认知,为后续解码层与评鉴层的思维进阶奠定基础。

二、解码层,从文本分析到思维可视化

解码层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精准揭示写作手法与思维逻辑之间的紧密关联。在传统教学中,文本分析常常被简单割裂为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这两个孤立的板块,这种二元模式如同给学生思维套上了枷锁,严重抑制了其思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以《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为例,倘若教学仅仅停留在对 20 世纪科技成就的内容梳理层面,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这一精妙手法来构建核心观点的。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思维脚手架策略。在初读文本阶段,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清晰标注出文本中的事实陈述部分,像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等具体科技产物,以及观点表达内容,例如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分文本中的不同信息类型。接着,引导学生绘制论点—论据关系图。以图形化的形式呈现作者如何从科技改变物质生活这一基础论点,逐步推导至科技重塑精神世界这一深层观点,让抽象的逻辑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最后,设计反事实推理任务,让学生思考如果删除人类登上月球的案例,文章的论证力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系列活动就像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批判思考,其思维轨迹也清晰地呈现出从信息提取到逻辑验证,再到观点重构的进阶特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评鉴层,从文本批判到现实迁移

评鉴层作为思辨性阅读的高阶形态,着重强调把从文本中获得的认知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蝴蝶的家》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创设自然保护者情境,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文本通向现实的桥梁。教师假设学生是昆虫学家,要求他们向市政府提交城市蝴蝶栖息地保护方案,并且要紧密结合课文中蝴蝶躲避风雨的习性以及本地气候数据来提出具体建议。这一任务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学生思维中激起层层涟漪,促使他们经历三重思维跃迁。

第一重跃迁,学生运用批注法对文本进行细致梳理。从雨幕、黑压压、水淋淋等环境描写中,精准提炼出蝴蝶对湿度敏感这一关键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方案制定筑牢科学根基。第二重跃迁,学生对比课文中青鸟、麻雀回家与蝴蝶无家可归的对比结构,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局限,学会从更广阔、更平等的视角看待自然万物。第三重跃迁,学生结合本地公园绿化带、社区花园等真实场景,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出蝴蝶友好型微栖息地,像种植蜜源植物、设置遮雨棚等。此类任务成功将文本解读转化为积极的社会参与,让思辨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激烈辩论,而是延伸至实际行动实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言建构能力,更增强了责任担当意识,真正实现了思辨性阅读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双重跨越。

结束语

思辨性阅读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对阅读本质的回归。当教师以大概念统摄单元教学,以三层级构建思维阶梯,以真实情境激活问题意识时,语文课堂便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实践表明,学生完全有能力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其提问质量、分析深度与迁移能力均呈现显著提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思辨性阅读与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的融合路径,为语文教育注入更多思维活力。

参考文献

[1] 付绍容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J].2024.

[2] 刘艳新 . 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鲁东大学 ,2022.

[3] 沈奇生 .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 , 2024(8):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