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隧洞开挖施工技术要点
邓杰
中智重庆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国企 身份证号码:500113198403129119
引言
隧洞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泄洪、引水、导流的核心结构,其施工面临地质条件复杂、断面形式多样、水流状态差异大等挑战。据统计,我国已建水利水电工程中,隧洞工程占比超 40% ,而施工期塌方事故率高达 12% ,凸显技术管控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工程实践,系统梳理隧洞开挖的技术要点,旨在提升施工标准化水平,降低安全风险。
1、隧洞开挖技术特点与施工难点
1.1 技术特点
隧洞开挖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地质依赖性强:围岩类别直接影响施工方法选择。例如,Ⅲ类围岩可采用全断面开挖,而Ⅳ类围岩需分部开挖并加强支护。
水流状态复杂:无压隧洞需控制自由水面坡度,有压隧洞则需保证全断面过水能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输水隧洞采用马蹄形断面,通过优化体型设计减少气蚀风险。
施工空间受限:断面高度大于 8m 时需采用台阶法开挖,以解决出渣与通风矛盾。引黄入晋工程中,通过设置导洞改善通风条件,使单工作面日进尺提升 30% 。
1.2 施工难点
地质突变应对:长隧洞施工中,探孔间距通常控制在 20-30m ,但断层破碎带仍可能导致塌方。汾河水库泄洪洞施工中,通过超前锚杆支护与短进尺循环,成功穿越宽度达 5m 的断层带。
爆破振动控制:周边孔间距需根据岩性动态调整,硬岩中采用 0.5m 间距,软岩中缩小至 0.3m. 。灵石石膏山水电站引水隧洞通过光面爆破技术,将超挖量控制在 5% 以内。
支护时效性要求:Ⅳ类围岩段支护滞后开挖不得超过 5m ,Ⅴ类围岩需紧跟掌子面。西苗坝隧洞施工中,采用钢拱架 + 喷混凝土联合支护,使围岩变形速率降低 75% 。
2、隧洞开挖核心技术要点
2.1 开挖方法选择
根据围岩条件与断面尺寸,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全断面法:适用于Ⅲ类及以上围岩,断面面积小于 100m2 时效率最高。西苗坝隧洞采用全断面开挖,月进尺达 120m ,较导洞法提升 40% 。
台阶法:将断面分为上下台阶,上台阶高度控制在 3-4m0 。南水北调穿黄隧洞施工中,通过设置1:0.75 的台阶坡度,实现爆破与出渣平行作业。
导洞法:包括上导洞、下导洞及双导洞等形式。横泉水库泄洪洞采用上导洞法,通过导洞探明前方地质,使塌方处理成本降低 60% 。
2.2 爆破技术优化
光面爆破设计:周边孔采用不耦合装药结构,药卷直径控制在 25-32mm 。加设钢筋网时,爆破振动速度需低于 10cm/s ,以避免支护结构损坏。
预裂爆破应用:在隧洞与边坡交界处设置预裂孔,孔距缩小至 0.4m ,装药量减少 30%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施工中,预裂爆破使边坡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5 cm 以内。
数码电子雷管使用:通过精确延时控制,将单段最大药量降低至传统雷管的60% 。引江济淮工程中,数码雷管使爆破飞石距离缩短至 50m 以内。
2.3 支护体系构建
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等施工中,科学合理的支护体系构建是保障工程安全与稳定的关键环节,其涵盖锚杆支护、喷混凝土施工以及钢拱架安装等多个重要方面。
锚杆支护作为主动支护形式,能有效调动围岩自身承载能力。系统锚杆的间距需依据围岩类别精准确定,对于稳定性相对较好的Ⅲ类围岩,采用 1.5m×1 5m 的布置方式,既能保证支护效果,又能兼顾经济性;而对于稳定性较差的Ⅳ类围岩,则需加密至 1.0m×1.0m ,以增强对围岩的约束作用。锚杆长度方面,必须达到开挖轮廓线外 1.5 倍洞径,如此可确保锚杆深入稳定岩层,形成有效的承载拱,阻止围岩变形与松动。
喷混凝土施工是快速封闭围岩、防止其风化和剥落的重要手段。采用湿喷工艺时,水泥用量需严格控制在 400-450kg/m3 ,速凝剂掺量保持在 4%-6% ,以此保证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快速凝结。喷射作业需分 3 次进行,每次喷射厚度不超过 5cm,避免因一次喷射过厚导致混凝土下坠、开裂等质量问题,最终总厚度不得小于 15cm ,以满足支护强度要求。
钢拱架安装能为围岩提供强大的支护抗力。工字钢拱架间距控制在 0.8- 1 2m ,根据围岩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连接板螺栓扭矩需达到设计值的 90% 以上,确保拱架各部件连接牢固,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格栅钢架适用于软岩隧道,其加工偏差不得超过 ±3cm ,精确的加工尺寸能保证钢架与围岩紧密贴合,充分发挥支护作用,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
2.4 施工安全控制
通风系统设计:独头掘进超过 300m 时,必须采用机械通风。轴流风机风量需满足 3m3/(L⋅min) )的最低要求,风管百米漏风率控制在 2% 以内。
排水措施实施:洞内设置纵向排水沟与横向截水沟,坡度不小于 2% 。突涌水地段采用“排堵结合”方案,注浆压力控制在 0.5-1.0MPa⨀ 。
监测预警系统:收敛计布设间距根据围岩级别调整,Ⅲ类围岩每 20m 设一组,Ⅳ类围岩加密至 10m 。当日收敛量超过 3mm 时,需立即暂停施工并加固支护。
3、工程实例分析
3.1 引黄入晋工程南干线 7 号隧洞
该隧洞全长 12.3km ,穿越砂页岩互层地带。施工中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混合开挖法:前 5km 采用上导洞法探明地质,后 7.3km 改用全断面法。通过动态调整,使月平均进尺从 45m 提升至 82m⨀ 。
复合支护体系:在断层破碎带采用“超前小导管+钢拱架 + 喷混凝土”联合支护,使塌方处理时间缩短至 72 小时内。
智能监测系统:部署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围岩应力变化。系统成功预警3 次局部塌方,避免人员伤亡。
3.2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
该工程需穿越黄河河床,面临高水压、强渗透等挑战:
双层衬砌结构:内层采用钢筋混凝土,外层为预应力混凝土,两层间设置排水盲管。通过压力注浆填充空隙,使渗流量控制在 0.1L/(min⋅10m) )以内。
泥水平衡盾构法:在河床段采用盾构机开挖,通过调整泥浆比重控制开挖面稳定。盾构直径 9.03m ,月掘进速度达 420m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每 50m 进行一次断面扫描,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通过比对设计数据,将超欠挖控制精度提升至 ±2cm 。
4、展望
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以下方向:
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质的智能掘进装备,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建立隧洞施工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事故预警的精准化。
研究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在隧洞工程中的应用,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结语
隧洞开挖施工技术需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机械等多重因素,其核心在于
动态调整策略:根据围岩暴露时间与变形监测数据,实时优化支护参数与开挖进度。
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广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利用无人机进行洞外地质勘查,提升决策科学性。
绿色施工理念:采用水力钻机减少粉尘排放,应用再生骨料混凝土降低环境影响。
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隧洞开挖施工将向“安全、高效、绿色”方向持续演进,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技术施工工艺.李建俊.水上安全,2023(02)
[2]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李军怀.建材发展导向,2022(20)
[3]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技术分析.王英.四川水泥,2021(08)
[4]国内悬臂式掘进机隧洞开挖的成本分析.付进;刘欣意.四川水利,2016(01)
[5]谈水利工程隧洞开挖中辅助施工措施.褚彦霞.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
[6]高原昔格达地质隧洞开挖施工中的安全及质量控制.卓亚鹰.四川水利,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