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时代下的继电保护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作者

李彦双

天津国能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其安全、稳定和高效依赖于继电保护系统的支撑。继电保护技术通过对电流、电压等参数的实时监测,能够快速识别并切除故障点,防止电网事故扩大,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网结构正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多能流方向演化,运行状态更加复杂,传统基于静态定值和单一逻辑判断的继电保护方式日益暴露出响应迟缓、判断不准等问题。另一方面,新一代通信技术、数据处理平台和智能算法的快速发展,为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契机。如何结合当前技术手段构建更加精准、可靠、自适应的保护系统,已成为继电保护研究的核心方向。本文拟从继电保护技术的演进历程出发,分析其在智能化背景下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就关键技术路径与系统性解决方案进行探讨,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一、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化演进路径

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机械式保护以电磁继电器为基础,依靠物理接点实现对电气量的检测和响应,结构简单但响应滞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第二阶段转向微机化,继电保护装置开始引入数字控制和可编程功能,具备更高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多功能集成能力。当前正步入智能化阶段,保护装置成为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数据采集、信息分析与动作执行等多种功能。其特征在于不再依赖固定定值,而是通过算法判断系统状态,根据运行环境实时调整保护策略。

现代继电保护系统依托传感器网络、嵌入式处理器和高速通信技术,能够对电网状态进行多维度感知,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与精准切除。模块化设计、远程配置与可视化接口的融合,也使得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与可运维性。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如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深度学习等方法的应用,继电保护已从“静态保护”向“动态自适应”演进。当前趋势也表明,继电保护不仅是一项响应机制,更应具备系统性优化和自我进化的能力,逐步成为智能电网中的核心控制节点。

二、智能化继电保护面临的关键挑战

尽管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继电保护系统带来了突破性发展,但在工程实际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首要问题是电网结构的动态变化导致保护整定难度增大。在新能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桩广泛分布和储能系统灵活调度的背景下,电网潮流频繁波动,传统固定整定值方案已难以同时兼顾安全性与灵活性。一旦运行参数与设定值偏离,极易引发误动或拒动。

其次,保护系统对通信网络依赖增强,而网络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影响继电保护响应效率。数据延迟、丢包及链路拥堵常造成信号传输障碍,延误切除时机。同时,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尚未统一,不同厂商设备间协同困难。随着系统网络化和虚拟化推进,暴露面扩大,网络攻击风险加剧,如伪造指令、数据篡改、非法访问等均可能对系统造成威胁。

在技术之外,智能保护系统的部署也对运维人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系统配置涉及逻辑设定、参数调整、远程诊断与升级,不仅需要电力专业知识,还需掌握通信、算法等复合技能,而多数运维团队短期内难以胜任。技术复杂度与人员能力之间的不匹配,成为系统推广中的主要障碍。

三、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路径探析

为了突破上述瓶颈,构建稳定高效的智能继电保护系统,需要从底层数据、决策算法到系统架构进行全面升级。在数据层面,边缘计算可有效缓解中心服务器负担,将特征提取和预处理任务前移至本地装置,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与判断精度。借助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等多维信号输入,系统可对运行状态建模,支持复杂故障场景的模式识别。

在决策层,人工智能算法正成为故障判别与动作逻辑优化的关键。不同于传统门限值判断,AI 模型基于历史与实时数据构建动态函数,实现自适应整定。例如,卷积神经网络用于识别暂态波形,支持向量机适合小样本学习,贝叶斯模型则能处理参数不确定性。为保证判断稳定性,还需配套可信度评估与在线模型优化模块,提升识别精度和系统鲁棒性。

在架构层,WAMS 与 PMU 的部署使系统具备广域同步感知能力,提升跨区联动效率。“软件定义保护”理念逐步落地,保护逻辑由嵌入式装置转向云端或边缘平台,策略统一配置、动态下发,系统灵活性显著提升。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加密与溯源,提升系统安全性与事件回溯权威性。

四、继电保护系统的工程实践与未来趋势

智能继电保护系统在多个实际项目中已展现广泛应用前景。在超高压输电、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接入及微电网等场景中,智能保护装置实现了故障毫秒级响应,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部分区域还将其与自动化负荷管理结合,通过联动储能与调节装置,实现供需快速平衡,增强系统弹性与抗扰动能力。

当前“响应式”保护机制正被“预测式”理念取代。通过构建趋势分析模型与设备健康诊断系统,可实现隐患预警与预防性维护,减少突发停电与设备损耗。在主干变电站,部分企业试点“虚拟仿真 + 远程测试 + 机器人巡检”组合方案,实现日常状态监控与应急响应的智能化转型。数字孪生系统的引入,使故障场景得以在虚拟电网中模拟预测,为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未来,继电保护系统将进一步走向平台化与自治化。平台化指保护功能不再依附于物理装置,而通过统一平台部署与调用;自治化则指系统具备故障自判、自适应配置与自我修复能力,显著减少人工干预。标准接口、算法库、测试平台及安全机制的统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行业需在政策支持与协同机制下,加强标准建设与应用验证,推动继电保护全面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五、结论

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防线,其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系统能力全面升级的过程。本文系统回顾了继电保护从传统到智能的演进路径,分析了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通信安全、配置复杂性与数据兼容等挑战,提出以边缘计算、AI 算法、软件定义、区块链等为核心的多维解决路径,并结合工程实践指出未来发展趋势将趋于系统集成、平台管理与自主控制。继电保护技术的未来,将是技术、平台、管理协同进化的过程。唯有持续推动标准融合、强化人才支撑与深化系统联动,方能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能继电保护体系,为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罗明飞 , 汤瑞 , 秦正升 , 等 . 基于信息技术的继电保护与故障诊 断 分 析 [J]. 集 成 电 路 应 用 ,2024,41(03):256-257.DOI:10.19339/j.issn.1674-2583.2024.03.117.

[2] 谷子健 , 孙畅岑 , 李献斓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继电保护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J]. 光源与照明 ,2025,(02):103-105.

[3] 吴 宇 翔 , 张 佳 豪 , 曹 吴 彧 . 继 电 保 护 中 的 智 能 故 障 诊 断 算法 分 析 [J]. 集 成 电 路 应 用 ,2025,42(01):310-311.DOI:10.19339/j.issn.1674-2583.2025.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