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土化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

魏晓芳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三中学 福建 宁德 35530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使命在于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进阶。“国家行政机关”作为八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因其涉及国家机构运作、权力关系等抽象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传统教学中,“教材中心论”“案例堆砌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行政机关的认知停留在“遥远的国家机器”层面,难以建立情感联结与实践认同。本文以省市柘荣县“国家行政机关”教学实践为案例,结合具体教学设计,从理念落实、策略实施、成效与不足等方面展开反思,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与生活”“认知与实践”的融合路径。

一、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精选本土案例。

传统“国家行政机关”教学中,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割裂是核心痛点。从教材内容看,“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组成、职权”“与权力机关的关系”等知识点构成严密的学科体系,需遵循严谨的政治理论逻辑;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仍依赖具体情境,对“全国性大案例”或“抽象概念”缺乏共鸣。例如,教材中“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的表述,若仅通过文字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其与地方政府的层级关系,更无法关联到自身生活。

本课突破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失衡困境关键在于以柘荣县本土案例为纽带,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融合。在“行政机关含义”教学中,教师拍摄柘荣县委大楼的牌匾,让学生辨析“哪些属于行政机关”。这一设计既紧扣教材中“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的学科定义,又通过学生每日可见的地域场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 在“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关系”教学中,引用柘荣县第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79 件代表建议转交县政府办理”的本土新闻,引导学生分析“县政府为何要办理人大建议”。这一案例既落实了“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对其负责”的学科知识,又让学生从本地政务实践中理解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关系。可见,本土案例的价值在于为“双逻辑统一”提供了载体。

二、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挖掘本土案例。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其不能局限于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室即全部”的封闭模式,导致学生对“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认知停留在口号层面。本课通过“校内探究 + 校外实践”的策略,打破了这一局限。“身边行政机关”社会实践是关键环节。学生分组到柘荣县行政服务中心采访,了解“开小吃店需对接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流程。这一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行政机关的经济职能(市场监管)、社会职能(卫生许可)并非教材中的文字,而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后续课堂上,学生分享“工作人员讲解‘一窗通办’流程”“线上办理减少跑腿”等经历,进一步深化了对“柘好办”服务品牌的理解,这正是“行

政机关宗旨”的生活体现。

社会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看”,更在于“思”。例如,有学生在采访中提出“为什么不同部门的办理流程不一样”,教师借机引导讨论“行政机关如何才能更高效”,将实践体验升华为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实现了从“体验”到“认知”的跨越。但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因缺乏采访技巧,仅记录流程而未深入追问,未来需在实践前增加“问题设计指导”,提升探究深度。

三、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相结合,优化本土案例。

传统教学中,案例常因“用途单一”“堆砌过多”导致教学碎片化。本课通过“本土案例 + 热点案例”的系统设计,实现了知识点的有机串联。反面案例警示,播放小品《坑》中“躺平式干部”不作为的片段,结合教材中“法定职责必须为”的知识点,让学生分析“郝主任的行为为何错误”。这一设计既呼应了“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的学科要求,又通过社会热点强化了法治观念。正面案例引导,引入“交警罚完瓜农,帮助卖西瓜”的新闻,设置辨析题“行政机关是‘管人民’还是‘为人民’”。学生从“依法处罚(法无授权不可为)”与“主动帮扶(为人民服务)”的结合中,理解了依法行政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性。布置作业“假如我是柘荣县某部门工作人员,如何为群众服务”,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将课堂认知转化为价值选择。

案例的系统性在于“层层递进”。从本土案例(身边的行政机关)到热点案例(社会中的行政行为),再到未来设想(自身的行政担当),学生的认知从“身边”到“社会”再到“自我”,形成了螺旋上升的素养进阶。但需注意,热点案例需与本土情境衔接,避免“大而空”。例如,本课将“交警帮扶瓜农”案例与柘荣县“助农增收”的地方政策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温情执法”并非个例,而是行政机关服务人民的普遍追求。

“国家行政机关”的教学实践表明:政治教学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生活。当柘荣县委大楼的牌匾、行政服务中心的办事流程、本地人大会议的新闻成为教学素材时,抽象的国家机构知识便有了生活的温度;当学生从“旁观者”变为“采访者”“思考者”时,核心素养的培育便从口号变为现实。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本土案例的系统性、深化社会实践的思辨性、完善素养评价的多元性,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成为连接学生与社会、认知与认同的桥梁,最终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朱小蔓 . 道德教育论丛 [M]. 南京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