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 “思辨阅读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作者

李明玥

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

引言

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突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应运而生,旨在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突出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其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这一背景,小学语文要依托政策文件的要求明确教学方向,实施思辨阅读任务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系列要求,进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成长。

一、思辨阅读任务群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影响

思辨阅读任务群的实施,响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将其作为基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思辨阅读任务群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推断、质疑,对文本观点进行梳理,辨析态度立场,辨别善恶、是非、美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另外,思辨阅读任务群鼓励学生探究好奇,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符合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要求。不仅如此,运用思辨阅读任务群实施教学,通过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依据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锻炼。简言之,思辨阅读任务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创造、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阅读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一)提炼思辨概念,明确预期效果

大概念能够反映专家思维的概念、议题或者观念,将其应用到思辨阅读任务群的构建中,可以为学生理解文本、分析文本提供核心知识点。在单元教学中,聚焦所提出的少量的、可迁移的大概念,为思辨阅读任务群的实施指引具体方向。思辨阅读任务群的教学重点应与大概念相关联,提炼其中的思辨性概念,明确思辨性概念从何而来,将教材中典型的思辨单元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提炼,进而为思辨阅读任务群教学的实施提供基本条件。

以“思维方法”作为单元主题,包含《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同时“我爱阅读”板块选编了《刻舟求剑》内容,几篇课文属于寓言故事题材,均落实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关于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自身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所形成的感受、想法予以表达。”但在思辨阅读任务群教学中,如何分析思辨方法的内涵需要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即“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等内容的作用,以此明确各课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提炼预言所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运用事实列表图形组织器对该单元中的事实进行查看,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更高位的视角形成大概念,为学生的思辨探究提供明确指导。

(二)设计思辨问题,构建任务情境

思辨阅读任务群视角下,好的思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思维的本质,指引任务群的核心概念,让学生可以持续不断且有效地深入研究、探索,理清文本中不同的观点、知识与技能,并且依靠所提炼出的“证据”佐证自身的观点、想法。为此,教师要设计明确的思辨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任务情境,为思辨阅读任务群的教学提供基本条件支持。

例如,编排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思辨课文,在实施思辨阅读任务群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单元中以童话、散文、科普文为重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阅读活动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

其中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中,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掌握从整体或者部分的视角提出问题的技巧;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课程教学中,则基于思辨角度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最有帮助的问题进行筛选、批判和理解,关注不同问题的价值;在《蝴蝶的家》一课中,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提问的策略提出问题,并尝试对其进行分析解决。然后依托“语文园地”,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策略,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使学生提问能力、思维逻辑得到发展。

(三)组织思辨活动,实施过程评价

思辨阅读任务群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组织思辨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过程评价,确保实现思辨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任务群的构建实施与单元为基本单位,通常两周左右完成教学,为保障整个过程环节循序渐进、步步落实、环环有效,要基于过程性评价促进学习,掌握教学效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过程表现的评价、分析。

例如,包含《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同时包含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充分体现出思维对于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本单元的教学中进一步细化了思维训练的落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本次本单元的思辨性概念为“缜密思维有助于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构建思辨阅读任务群,其在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感受其形象,通过复现、讲述等形式表达人物的思维方式、对具体情境做出分析判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与意识,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将“怎样的思维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作为基础完成任务设置,以推进思辨性学习活动整个进程。其中活动 1 为“引发质疑,全面反驳”,活动 2 为“带入情境,反思问题”,活动 3 是“讲述故事,展示评价”。以《自相矛盾》为例,环节 1、环节 2 属于层层推导不断推进,引导学生探究出楚人“弗能应”的原因,再将“弗能应”的理由予以清晰、有逻辑地表达,使得学生的隐性思维得以显现,在沉浸式的故事讲述与思维中体验楚人思维方式所存在的缺陷。环节 3 则作为思辨结果的思辨活动的表现,让学生对故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以评价单作为讲述支架助力学生更精彩、更高质地完成讲述,使其的思辨能力在思辨阅读任务群教学中得到充分发展与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思辨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要注重把握任务特性,提炼思辨性概念,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思辨性问题,确保任务群可以得到有效推进,并融合过程性评价展开思辨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思辨阅读的教学目标,落实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整个学习中实现思辨能力的有效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深化思辨阅读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美凤.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4,(28):95-97.

[2]林炎.思辨阅读启迪智慧——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特点与实施策略[J].求知导刊,2024,(2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