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
林亮亮
身份证号码:445222198602193332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建筑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建筑工程不仅需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更需兼顾安全性、耐久性与绿色环保要求。然而,部分项目仍存在质量意识薄弱、管控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易引发裂缝、渗漏、结构隐患等质量缺陷,甚至威胁公共安全。同时,传统绩效评价多聚焦工期、成本指标,对质量维度的考量不足,导致 “重进度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 的现象,难以全面反映项目管理水平。
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是推动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点,设计覆盖全周期、多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 “管理 - 评价 - 改进”的闭环机制,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维度
2.1 全周期质量管控
全周期质量管控需覆盖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四个阶段。决策阶段需明确质量目标与标准,结合项目功能定位制定质量规划,如民用建筑需重点保障居住安全性与舒适性,工业建筑需满足生产工艺对结构精度的要求;设计阶段需推行精细化设计,严格审核图纸的合规性、经济性与可施工性,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后期质量问题,设计变更率需控制在 5% 以内。
施工阶段是质量管控核心,需落实工序质量验收制度,上一道工序经自检、复检、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如模板安装需检查垂直度、平整度,钢筋绑扎需核验间距与锚固长度;竣工阶段需开展全面质量检测,包括结构实体检测(如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使用功能检测(如防水、管道通畅性),确保工程质量符合验收规范,验收合格率需达 100% 。
2.2 要素质量管控
要素质量管控需聚焦人、材、机、法、环五大关键要素。人员管控方面,建立持证上岗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如焊工、起重工)需持有效证书,管理人员需具备质量管控专业能力,定期开展质量培训与考核,确保人员质量意识达标;材料管控需严格执行进场验收,查验出厂合格证与检验报告,按规范抽样检测,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同时规范材料存储,防止变质或损坏。
设备管控需选用性能稳定、精度达标的施工机械,如混凝土搅拌机需校准计量系统,测量仪器需定期检定;工艺管控需优化施工流程,推广成熟可靠的工艺工法,如装配式建筑需规范构件安装工序,避免安装偏差。
三、建筑工程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
3.1 评价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需兼顾全面性与针对性,分为质量、效率、效益三大维度。质量维度指标包括:工序合格率(目标 ≥98% )、一次验收合格率(目标⩾95% )、质量缺陷整改率(目标 100% )、结构实体检测达标率(目标100% ),重点反映质量管控效果;效率维度指标包括:工期偏差率(目标⩽±5% )、人均施工效率(需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0% ),体现项目进度与资源利用效率;效益维度指标包括:成本偏差率(目标 6% )、绿色建筑达标等级(目标至少一星级),兼顾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3.2 评价方法选择
评价方法需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确保结果科学客观。定量评价采用百分制评分,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赋值,如工序合格率 100% 得满分,每降低 1% 扣 2 分;定性评价通过专家评审,邀请技术、管理领域专家,对质量管控流程规范性、创新措施有效性等进行打分,定性指标权重不超过30% 。
引入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重要性,避免主观赋值偏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模糊性指标(如“质量管控规范性”),将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分数,提升评价精度,评价结果需划分为优秀( ⩾90 分)、良好(80-89 分)、合格(70-79 分)、不合格( <70 分)四个等级。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协同实施路径
4.1 建立协同管控体系
构建 “质量管理 - 绩效评价” 一体化框架,明确各部门职责: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管控流程与标准,绩效评价部门负责指标设计与评价实施,确保信息共享与工作协同。将质量指标纳入绩效评价核心维度,权重不低于 35% ,避免 “重成本轻质量” 的导向;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质量管理改进的依据,如某项目质量维度得分低,需针对性加强材料管控或工序验收。
建立定期协同会议制度,每月召开质量 - 绩效协同会议,分析质量问题与评价偏差的关联性,如工期偏差率高可能导致施工赶工,进而影响质量,需同步调整进度计划与质量管控措施,实现二者动态平衡。
4.2 信息化技术支撑
信息化技术是协同实施的关键工具。采用 BIM 平台关联质量数据与绩效指标,通过三维模型标注质量缺陷位置、整改情况,自动统计工序合格率等指标,实现可视化管控;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如广联达、鲁班)实时采集质量、进度、成本数据,自动计算绩效得分,生成评价报表,减少人工统计误差。
建立云端数据库,存储全周期质量与绩效数据,支持数据追溯与趋势分析,如对比不同项目的质量缺陷类型,总结共性问题;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质量指标与绩效指标的关联规律,如材料验收合格率高的项目,竣工质量评分普遍较高,为管理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五、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的协同是实现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全周期、多要素的质量管理,可筑牢工程质量基础;依托科学的评价指标与方法,能全面反映项目管理水平;而二者的深度融合,通过协同管控体系、信息化技术与持续改进机制,可形成 “管理有标准、评价有依据、改进有方向” 的闭环,推动质量与绩效协同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项目类型调整体系细节,如住宅项目侧重居住功能与安全质量,绿色建筑项目侧重环保与节能指标;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如利用 AI 算法预测质量风险、自动优化评价指标,实现 “事前预警、事中管控、事后改进” 的全流程智能管理,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峻通.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1853. DOI:10.12159/j.issn.2095-6630.2019.01.1789.
[2] 吕文广.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 建材发展导向(上),2016,14(8):234-235. DOI:10.3969/j.issn.1672-1675.2016.08.179.
[3] 孙继德,吴钱,陈科玮.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重大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优化[J]. 项目管理技术,2024,22(7):5-13. DOI:10.3969/j.issn.1672-4313.2024.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