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设计优化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深度解读的实践探索
王剑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第二中学 553200
一、引言
问题链设计是一种以思维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拆解为具有逻辑关联、梯度递进的问题序列,形成引导学生思维进阶的 “脚手架”。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场域中,受文本时代跨度、文化语境差异及学生认知局限等因素影响,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普遍存在 “停留在字词翻译、止步于情节复述” 的浅表化问题。这种浮于表面的学习方式,不仅导致学生难以体悟古诗文蕴含的审美意境与精神内核,更无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探索问题链设计优化课堂深度解读的实践路径,既是突破教学困境的现实需求,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实现古诗文教学价值重构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性、层次性的问题链构建,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潜能,推动其从语言解码、意象感知逐步迈向文化理解、价值思辨的深度学习层次,最终达成古诗文教学 “文道统一” 的育人目标。
二、实施策略
引入语:通过有逻辑、有层次的问题链设计,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古诗文。以下从四个紧密关联的过程,阐述优化古诗文课堂深度解读的实践策略。
(一)设置阶梯式问题,激发解读兴趣
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历史图片与现代风貌对比,营造沉浸式氛围后抛出首个问题:“夜游赤壁时,苏轼与友人的心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文本,能梳理出 “乐 — 悲 — 喜” 的情感脉络。[1] 此时,教师紧接着追问:“文中‘水’与‘月’的意象反复出现,它们与作者情感变化存在何种关联?” 为辅助学生思考,可提供苏轼创作此赋时被贬黄州的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意象的动态描写中挖掘其承载的时空哲思。当学生对文本有了较深入理解后,教师再抛出:“苏轼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方式,对我们面对生活困境有何启示?”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如模拟考试失利、与父母沟通不畅等场景,分享从苏轼旷达态度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将文本解读引向现实意义层面。通过这组由易到难、由文本分析到现实迁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兴趣,为后续深度解读筑牢根基。
(二)创设情境化问题,深化情感体悟
在《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古典配乐朗诵,营造出哀怨缠绵的氛围,随后提出:“如果你是刘兰芝,面对焦母的刁难、仲卿的无奈,会如何抉择?” 鼓励学生结合文本中刘兰芝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等自述,分析其性格特点后进行角色代入。为进一步深化情感体悟,教师创设第二个情境问题:“想象自己置身于十里长亭的送别场景中,体会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时的心境,哪些诗句最能触动你?为什么?” 此时,学生可能会聚焦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的动作描写,或是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的直白倾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角度深入剖析诗句的感染力。在解读《涉江采芙蓉》时,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古诗中的江畔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游子心境,随后提问:“若你是诗中游子,在采芙蓉欲赠所思之人却无法送达的情境下,会有怎样的感慨?” [2] 通过这样具象化的情境创设,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诗歌中相思之情与人生无奈,实现与
文本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三)开展探究性问题,促进思维碰撞
针对《孟子》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教学,教师可先展示一则现代社会中陌生人冷漠旁观的新闻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后提出:“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现实中却存在诸多冷漠现象,这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要求引用文本中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等观点作为论据。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孟子所处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提出的时代意义。当学生对核心观点有了充分探讨后,教师进一步追问:“结合当下社会,我们应如何践行‘不忍人之心’?” 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社区服务等实际场景出发,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置:“苏轼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在文中如何体现?这种观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解答该问题,学生需查阅唐宋诗词中类似主题的作品,分析苏轼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观点对后世文人豁达文风的影响。通过此类探究性问题链,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观点碰撞中,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文化传承意识,实现对古诗文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3]
(四)设计迁移性问题,实现知识内化
学完《涉江采芙蓉》后,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诗歌 “触景生情”“借物抒情” 的创作手法,随后布置创作任务:“尝试以现代生活为背景,运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创作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短诗”。为降低创作难度,教师可提供手机通讯受阻、异地求学等现代生活场景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学生创作完成后,组织诗歌朗诵与互评活动,从情感真挚度、手法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赤壁赋》后,教师结合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的现状,提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借鉴苏轼的豁达心态面对压力?” 引导学生制作 “压力应对卡”,在卡片上写下苏轼文中的经典语句,并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具体的解压方法,如通过运动释放压力、用哲学思考缓解焦虑等。通过这些迁移性问题的设计,学生将古诗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实践创作与方法提炼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结语
问题链设计为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深度解读提供了有效路径。从激发兴趣到深化体悟,从促进思维碰撞到实现知识内化,层层推进的问题链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不断探索、思考与成长,助力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教师可进一步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个性化需求,持续优化问题链设计,推动古诗文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陈学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2):45-49.
[2] 李雅琴. 古诗文教学中情境化问题链的构建策略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3):78-83.
[3] 王明德. 合作探究式问题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