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张敏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215300

引言

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进与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化,促使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与素养并重转变,“五育融合”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方向。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需承担德育引领、审美熏陶、劳动意识培养等多元育人任务。然而,当前数学校本教研仍停留在“教什么”“怎么教”的层面,育人导向缺失,导致教研与学生全面发展脱节。本文基于苏教版教材,结合教学实践,从教研组织、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四方面探索五育融合背景下校本教研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基于五育视域的校本教研重构逻辑

在传统教研模式中,教师往往围绕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听评课等操作,更多关注的是“教得清不清”“学生会不会”。但在“五育并举”的价值引领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概念和方法的掌握,而是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审美感知及实践操作等综合素养。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应从“知识教学”向“全面育人”转变,从而激发教师围绕更具广度与深度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

具体而言,教研主题要由学科单一走向育人多元,将五育融合的理念细化为具体教研切口。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时间”一课的研讨中,可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劳动教育与数学融合,让学生在家庭值日、记录作息时间中建立时间感知与责任意识;在高年级“图形与空间”教学中,则可渗透美育元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与构图规律,从审美角度提升空间思维能力。这样的教研主题设置更能引导教师跳出教材文本,关注学生发展,促进教与育的双重目标达成。

二、苏教版数学课程的育人潜力与教研着力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注重情境创设与生活联系,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与实践性,为五育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内容基础。例如教材中大量问题情境来源于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与自然观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劳动教育与美育资源。如果校本教研能以这些现实情境为切入点,设计多学科协同研讨活动,将极大提升数学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

在教研内容安排上,应强化对教材育人价值的二次解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点”。以“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不仅可开展数币训练、购物游戏等传统智育活动,还可以融合德育(如诚信交易)、劳动教育(如模拟小卖部)等多维目标,引导教师深入反思“教学设计如何服务学生素养提升”。这要求校本教研活动具备一定的问题引导性与案例分析深度,既能落地课堂,又不止步于表层形式。

同时,校本教研应关注不同年级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围绕主题统整和育人连续性设定研究重点。例如,在“统计与图表”的教学主题下,低年级可以结合体育课程进行步数记录与数据绘制;中高年级则可引导学生通过调研班级阅读偏好,提升合作意识与表达能力。通过系统规划五育目标在不同年级段的落点与实现方式,形成内容递进、育人贯通的教学研究体系。

三、教师参与机制与教研方式的转型路径

在推动五育导向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激活是关键环节。传统教研多由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主导,其他教师被动参与,缺乏持续投入和角色认同。而在五育融合理念引导下,教师必须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成员与反思实践者,在真实教学问题中实现认知转变与理念升华。这就需要优化教研组织形式,营造“共研共享”的氛围,让更多教师在问题研讨、资源共建、成果应用中获得价值感。

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引入“跨学科协同教研”机制,打破数学教研的封闭性,联合体育、美术、劳动等教师共同研讨学科交叉中的育人机会。如针对“认识角”一课,数学教师与美术教师联合设计“校园建筑拍照与角度观察”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理解角的分类与度量方法,并激发其审美兴趣。此类跨界教研不仅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也为五育目标的落地创造了丰富土壤。

四、教研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实践成效的呈现

当前校本教研评价多聚焦于活动次数、记录完整性等过程性指标,难以全面反映教研的实际质量与育人成效。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应构建更注重“价值引导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既关注教师在教研中的理念更新与教学创新,也要考察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与素养提升。通过建立“研-教-学-育”一体化追踪机制,记录教研主题、教学设计、学生反馈与反思改进等全过程内容,增强教研评价的科学性与激励性。

实践中可建设“育人导向教研成果案例库”,将教师的主题设计、课堂片段、学生作品与反思材料系统归档,作为评优与推广的重要依据。结合学生参与度、课堂观察、素养测评等多维视角,为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反馈。部分学校还引入外部专家参与教研观测,提升评价的开放性与专业性。从当前推进看,五育导向的教研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从学科讲授者向多元育人者的转变,教学设计更具生活性与综合性,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明显增强,推动了数学教学与全面育人的融合发展。

结论

五育融合为小学数学教学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为校本教研体系的革新提供了方向。本文在梳理苏教版数学课程特征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教研逻辑、内容组织、参与机制与评价体系四方面展开探讨,提出适应五育导向的校本教研路径。实践表明,打破学科边界、聚焦学生成长、强化教师主体,是提升教研实效与育人价值的关键。未来应进一步构建支持机制,提升教师教研力与课程综合育人能力,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力量。

参考文献

[1]覃业荣.“五育融合”导向下小学班主任胜任力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24.

[2]唐明.“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数学主题式作业的设计[J].小学教学参 考,2025,(20):84-87.

[3]窦雅婷.“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路径探索[J].小学生(下 旬刊),2025,(06):91-93.

[4]龚鹏程.小学数学“五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学,2025,(11):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