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贺蕾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文化活动中心
0 引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文化振兴被视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提升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环节[1]。伴随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社会结构的持续转型,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供给方式在资源配置、服务手段和覆盖范围等方面显现出不足。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推动多元主体协作与数字化手段融入,使文化服务供给呈现出新趋势。本文探讨不同类型供给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实践路径,为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实现城乡文化均衡提供有益参考。
1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在总体框架中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推进,其中文化建设承担着塑造共同价值与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任务。伴随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服务不再局限于娱乐功能,而是向教育普及、文明培育和社会治理延伸[2]。国家政策逐步强调文化服务的均衡化与普惠化,通过财政投入、制度安排和公共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与此同时,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供给被纳入乡村治理与社区建设的整体格局,形成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的双重作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要求公共服务必须从数量扩展转向质量提升,并在资源配置上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诉求。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2.1 政府引导财政保障
财政投入采取分层次配置结构,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池,用于重点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综合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和区域性展演场所。市县财政建立配套资金渠道,重点维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活动室日常运转,细化到活动经费、场地维护和人员补贴。预算编制环节实行项目化管理,将活动策划、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分别列为独立科目,由财政局和文化主管部门联合审核,避免资金混用。资金分配环节应用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年度考核结果与地区文化需求数据,定期修订分配比例[3]。审计环节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设置季度巡查与年度总结双轨制,防止沉淀资金长期闲置。部分地区在财政保障体系中嵌入文化惠民卡制度,农民凭卡可在文化馆、演出场所使用补贴额度。拨款覆盖移动文化服务车运行、村级图书馆数字化升级、非遗传习点保护、文艺团队排演经费等专项事项,形成完整资金支持链。财政保障同时要求乡镇文化站建立月度资金使用公示栏,接受群众监督,实现经费运行的全程可追踪。
2.2 数字平台服务融合
数字平台建设采取省市共建架构,省级建立统一后台数据中心,负责核心算法与安全管理,市县负责上传资源并进行本地化定制。平台结构划分为在线教育、数字图书、远程讲座、互动展演四大板块,每类板块设立独立管理团队,统一上传与审核流程。终端布设以村级信息点为中心,配备触控屏幕、扫码系统与投影设备,村民可直接进入资源库。服务内容依托算法推荐机制,根据地域人口结构、文化偏好与季节性活动需求,动态推送课程和展演信息。运行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科技企业和文化公司负责系统维护与内容更新,形成专业化分工[4]。数据采集环节设置监测模块,实时记录访问频率、活跃人群、内容偏好等指标,后台统计后形成月度分析报告。县级文化部门依据报告调整上传比例,增加高频需求资源。平台管理同时建立多层权限体系,村级管理员可对接群众意见,直接提交至县级后台,形成上下联动式资源调整路径。
2.3 村社共建群众自治
村级理事会设立文化事务专班,负责年度活动清单制定与资金筹措方案。活动空间选址多采用闲置校舍、祠堂或村委会附属用房,进行基础改造后交由村民自管。管理制度实行积分制,参与活动的村民按出勤、任务完成度累计积分,可在公共事务表决或生活物资兑换中使用。文化活动类型由村民大会提出,经投票表决后确定,内容涵盖地方戏曲演出、农技知识讲堂、传统手工艺展示、农事节庆仪式。经费来源由村集体经济收益、社会捐赠和县级补助共同组成,收支情况张贴在财务公示栏,每季度更新。活动执行阶段,村民按小组分工,设立主持人、记录员、后勤保障等岗位,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积分系统[5]。活动结束后立即召开评议会,收集意见反馈,修订下一轮活动计划。村级文化事务档案以手工与电子双轨管理,内容涵盖清单、财务报表、参与记录与评议意见,形成完整自治运行链条。
2.4 社会资本人才协同
社会资本引入采用政府指导性招标方式,编制文化服务采购目录,涵盖展览、演艺、文创设计、培训辅导等项目。中标企业与社会组织需签署责任协议,明确执行周期、经费额度和考核指标。资金拨付采取分阶段制,项目完成度达到既定比例后进入下一轮拨款。人才引入环节建立校地签约机制,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按周期驻点,开展专题讲座、技能培训与作品指导。艺术院团与乡村结对,排演剧目和艺术培训定期轮换。志愿者团队长期进驻,设立服务点,提供常态化辅导。协同机制以契约化运行为核心,合同文本中规定任务清单、验收标准与档案存档要求[6]。成果评估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集中审核,采用年度考核档案制度,将服务成效纳入资源库。资源库内容按项目分类归档,覆盖社会资本项目清单、人才驻点记录、演艺档案与培训台账,形成长期更新的数据结构,保证各类主体活动轨迹完整可查。
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供给逐步形成了财政支持、数字平台、村社自治和社会力量协同的多元格局。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不断推动服务内容、供给方式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呈现出层次化与系统化的特征。未来研究可在跨区域经验交流、文化数字化升级、人才下沉机制等方面继续探索,推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与持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长期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丽.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筑梦路[J].文化产业,2025,(19):43-45.
[2]郭海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以菏泽市为例[J].文化月刊,2025,(07):74-76.
[3]栾明明.财政资金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的资金保障[J].财讯,2025,(03):7-10.
[4]于中鑫.新时代乡村文化现代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5.
[5]秦崇飞.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5-07-01(B07).
[6]米海敏,郭胜.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基层人才培养困境及行动策略[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5,30(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