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王晓飞
湖南省新宁县第三中学 422700
一、引言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传统单篇散文、小说等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复合型文本形式,通常由文字片段、图表、数据表格、图片、流程图等多种信息载体构成,具有信息密度大、呈现形式多样、逻辑关联隐蔽等特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日常接触的信息多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存在,对这类文本的解读、分析与整合能力已成为必备的核心素养。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虽已逐步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仍存在素材选取随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思维训练表层化等问题。深入研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需构建系统性的实施路径,通过科学整合多元素材搭建学习基础,设计阶梯任务引导自主探究过程,搭建思维支架深化阅读体验,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优化教学效果,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一)构建多维素材矩阵,奠定教学基础
教学前期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系统整合多元文本素材,形成结构化的阅读资源库。素材选取要兼顾主题关联性与形式多样性,围绕核心议题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文本材料。例如围绕 “传统文化传承” 主题,可整合《师说》中关于师道传承的论述选段、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收视数据表、非遗传承人访谈摘录、文化传承政策文件节选及相关学术研究观点摘要等素材。同时建立素材分级机制,按信息密度、逻辑复杂度和文本难度划分基础层、提高层和挑战层,适应不同学情学生的学习需求。整合过程中需通过批注、符号标注等方式明确文本间的逻辑关联,如用箭头标注因果关系,用波浪线标注观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清晰的信息支架,确保素材矩阵既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形成主题集中、逻辑清晰的有机整体。
(二)设计阶梯式任务链,引导自主探究
基于整合的素材资源,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阶梯式学习任务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核。任务设计遵循认知规律,从基础信息获取到深层逻辑分析,再到综合应用拓展。基础层任务聚焦信息提取,如让学生从数据表格中归纳核心统计结果,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各文本的核心观点,从图表中解读关键信息。提高层任务侧重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本在表述方式、论证角度、价值立场上的差异,如分析议论性文本与数据报告在论证 “学习的重要性” 时的侧重区别,比较不同来源文本对同一现象的解读差异。挑战层任务注重综合应用,要求学生整合多元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表达,如结合各类素材撰写关于 “文化传承路径” 的评论短文,或设计一份基于文本信息的主题演讲提纲。任务呈现需明确操作指令和评价标准,通过 “找出”“对比”“分析”“整合”“撰写” 等动词界定任务边界,同时预留自主思考和创新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三)搭建思维发展支架,深化阅读体验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需构建多维度的思维引导体系,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深化阅读体验。通过设计逻辑严密的问题链引导思维方向,如 “不同文本分别从哪些角度探讨主题?”“文本间存在哪些互补或冲突的信息?”“这些信息共同指向什么核心观点?”“不同表述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立场差异?” 等问题,推动学生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引入思维导图、对比表格、关系示意图等可视化工具辅助思维呈现,指导学生用树状图梳理文本结构,用对比表格呈现不同文本的信息异同,用流程图展示事件发展脉络与文本信息的对应关系。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难点设置点拨性提示,如在分析数据与观点的关系时提示 “注意数据变化趋势与文字观点的对应关系,思考数据如何支撑或质疑观点”;在处理跨文本关联时提示 “关注不同文本的发布背景,分析其表述目的对内容呈现的影响”。引导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文本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合理性,思考素材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让学生在梳理信息、分析逻辑、质疑反思中形成深度阅读能力。
(四)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优化教学效果
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体系,全面监测学习成效并反哺教学改进。评价内容涵盖信息提取的准确性、逻辑分析的严密性、观点表达的深刻性、思维过程的条理性等多个维度,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生自评表,让学生对照任务要求和评价标准检查自身在信息获取完整性、任务完成规范性等方面的表现;开展小组互评活动,通过集体讨论点评同伴在文本关联分析、观点论证逻辑性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具体改进建议。教师评价侧重过程性反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阅、个别交流等方式,针对学生在信息整合、逻辑构建、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表现给予个性化指导,如“你的数据提取很准确,若能进一步强化数据与观点的对应论证会更完善”“文本关联分析有新意,可补充对不同文本立场差异的探讨”。评价结果要及时用于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在素材解读、任务完成、思维表现中的共性问题,优化后续素材选择、任务设计和思维引导方式,形成 “教学 — 评价 — 改进 — 再教学” 的良性闭环。
三、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需实现素材矩阵、任务链条、思维支架与评价机制的有机衔接与协同作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多元信息的科学方法,培养信息素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这一教学探索不仅丰富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更回应了信息时代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为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景明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42-46.
[2] 林秀芝. 高中语文复合型文本教学策略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5):18-22.
[3] 赵俊峰 . 信息时代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