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路径

作者

魏隽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215600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记忆与审美追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但当前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困境:学生机械背诵现象普遍,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壮阔意境缺乏感知;教师局限于字词解释,忽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渗透;考试评价侧重默写,弱化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文化自信为内核,结合情境教学、多媒体融合等创新方法,探索古诗词教学的转型路径。

1、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实困境

1.1 教学目标的应试化倾向

受中考题型限制,古诗词教学常被简化为“背诵—默写—翻译”三步法。以《观沧海》为例,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竦峙”“澹澹”等字词释义上,却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洪波涌起”的意象体悟曹操的雄心壮志。这种“知识本位”教学导致学生虽能默写全诗,却无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所蕴含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哲思。

1.2 教学方法的程式化窠臼

多数教师仍采用“朗读—讲解—背诵”的固定模式,课堂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在《天净沙·秋思》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告知学生“枯藤老树昏鸦”表现羁旅之愁,而未通过意象拼贴、色彩联想等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体悟。这种“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课堂参与度不足 30% 。

1.3 文化传承的断裂化危机

古诗词教学与文化背景剥离现象严重。调查显示,仅 15% 的教师会系统讲解《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所反映的盛唐边塞文化,更多教师仅满足于字面翻译。这种“去文化化”教学使学生难以理解“大漠孤烟直”背后“家国同构”的深层意蕴,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效能。

2、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索

2.1 文化浸润:构建“意象—意境—文化”认知链条

2.1.1 意象解码:激活文化基因

以《钱塘湖春行》为例,教师可设计“意象拼图”活动: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卡片分发给学生,要求其通过组合还原诗歌画面,并标注色彩、动态等文化符号。学生通过拼贴发现“早莺争暖树”的明黄色调与“新燕啄春泥”的灵动姿态,进而理解白居易对西湖春色的细腻感知。

2.1.2 意境重构:搭建文化桥梁

在《秋词》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色彩联想”法:首先播放无配乐的秋景视频,让学生用色彩描述画面;随后引入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句,对比学生选择的“灰绿色”“枯黄色”与诗人笔下的“蔚蓝色”“白色”。通过色彩冲突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突破传统“悲秋”范式的创新精神。

2.1.3 文化溯源:深挖精神内核

教授《陋室铭》时,教师可设计“时空对话”环节:让学生查阅刘禹锡被贬和州的史料,结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居住环境,撰写《致刘禹锡的一封信》。学生在信中写道:“您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告诉我们,真正的雅致不在于物质奢华,而在于精神丰盈。”这种跨时空对话使学生深刻领悟儒家“安贫乐道”的文化精髓。

2.2 技术赋能:打造“沉浸—互动—生成”智慧课堂

2.2.1 虚拟现实:重构教学场景

利用VR 技术还原《观沧海》场景:学生佩戴设备后,可“站立”于碣石山上,目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阔海景,聆听曹操“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豪迈吟诵。这种沉浸式体验使 85% 的学生表示“仿佛与诗人产生心灵共鸣”,显著提升了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境的理解。

2.2.2 互动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开发“古诗词 APP”,设置“飞花令”“诗词接龙”等游戏模块。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教师通过 APP 发起“月”字飞花令挑战,学生需在 30 秒内输入含“月”的诗句。数据显示,该活动使学生对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思考参与度提升 40% 。

2.2.3 智能评价:实现精准反馈

引入 AI 语音评测系统,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情感分析。在《天净沙·秋思》教学中,系统通过语调、语速、停顿等参数,判断学生是否准确传达“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情感。教师根据 AI 报告,对情感表达不足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诵读达标率从 65% 提升至 89% 。

2.3 评价重构:建立“过程—能力—素养”多维体系

2.3.1 过程性评价:记录成长轨迹

设计“古诗词学习档案袋”,收录学生的诵读音频、意象拼贴作品、文化溯源报告等。在《使至塞上》教学中,教师通过档案袋发现,学生小张从最初仅能机械背诵,到后期能结合盛唐边塞诗分析“大漠孤烟直”的构图美学,其文化理解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2.3.2 能力性评价:聚焦核心素养

开发“古诗词能力测评矩阵”,从“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三个维度设计任务。例如,在《子衿》教学中,要求学生:

语言建构:用现代汉语改写诗句;

审美鉴赏:分析“青青子衿”的色彩象征;

文化传承:探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对当代爱情观的影响。

2.3.3 表现性评价:激发创造潜能

举办“古诗词创编大赛”,鼓励学生改编诗词为剧本、歌曲或绘画。学生将《木兰诗》改编为音乐剧,通过“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与“万里赴戎机”的战鼓声对比,生动展现花木兰的巾帼形象。该作品获省级奖项,印证了表现性评价对文化创造力的激发作用。

3、创新路径的实践成效

3.1 学生层面: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显著提升

实施创新路径后,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度从 52% 提升至 78% ,能准确分析意象文化内涵的比例从 31% 增至 67% 。在《春望》教学中,学生自主发现“国破山河在”中“破”与“在”的矛盾修辞,并联系安史之乱历史背景,深刻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2 教师层面:专业素养与教学创新双轮驱动

参与研究的教师中, 83% 掌握了 VR 技术、AI 评测等数字工具, 76% 能独立设计文化溯源活动。某教师开发的“古诗词色彩美学”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其教学论文被《中学语文教学》收录,实现了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3 学校层面:文化特色与教学质量协同发展

试点学校将古诗词创新教学纳入校本课程,形成“晨读暮诵”“诗词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数据显示,学校语文中考优秀率提升 12% ,古诗词相关社团成员在省级比赛中获奖率达 91% ,彰显了文化传承与教学质量的良性互动。

结语

本文提出的“文化浸润—技术赋能—评价重构”创新路径,通过重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有效破解了古诗词教学的现实困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开发古诗词 AR 教学资源库,实现“一诗一景”的个性化学习;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将古诗词教学延伸至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场景;

建立古诗词教学大数据平台,通过学习行为分析实现精准教学。

古诗词教学的创新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当学生能在“大漠孤烟直”中看见盛唐气象,在“青青子衿”里触摸先民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研究.付用江.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2025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对学生理解能力提升的探究.田海英.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学年教育教学论文征集评选活动,2024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与学生文学素养培养.赵文举.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