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探索实践

作者

起玉学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中学

引言:教学评一致性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之间的密切联系,保证教学过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而评价则能够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反馈,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能够让学生实现语言建构和应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以及可以有效的使得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及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相应学段的教育后逐渐形成的满足个人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初中语文而言,涵盖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层面[1]。语言运用是根本,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语言使用规律、培养言语能力;思维能力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在认识和表达的同时锻炼了逻辑,直觉和形象的思维方式;审美创造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品味赏析中,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以此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文化自信,促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吸取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在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方面,强调了教学和评价活动应紧密地围绕预定的目标进行,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推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学活动是依循目标设计进行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条实现目标的途径;评价工具用于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由此可见,通过对教学流程和成果的评价,能够为教学效果提供反馈,并为后续的教学策略调整提供参考。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方法

(一)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教学评目标中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场景中对知识进行感知和理解,并与教学评目标相整合,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教学目标指明了情境创设的方向,而评价是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所做的成绩来评判目标达成度[2]。

例如,通过以《春》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摹仿春日田野里随意朗读的境界,可以深入的体会词的节奏和美感。在评价中,通过学生朗读流畅度、情感表达等方面,来评判学生对课文情感的领会程度;由欣赏景物描写语句来评价审美鉴赏能力。如学生能准确说出“ 红如雪、粉如霞、白如雪” 运用比喻、排比修辞展现春花色彩绚丽,说明达成审美目标。然后,请学生叙述“ 春日郊游” 中所见的春日其它景物,并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出评价。从而能够将情境渗透在教学和评价中,让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项目式学习与教学评协同发展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在项目完成的同时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促进能力的发展。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评价和项目推进相互配合,能够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3]。

例如,在“ 对家乡文化的探索” 这一项目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学生在信息收集、语言沟通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能力。项目一开始,教师们就明确了任务:学生分小组寻找家乡历史故事,传统习俗和特色美食,最后编制出图文并茂的家乡文化宣传册,并加以展示,教师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掌握采访技巧和资料筛选方法。评价贯穿其中,资料搜集阶段对小组分工的合理性、资料的丰富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在宣传册的制作部分,对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和图文搭配的美观度进行了评价;在展示阶段,评价学生表达的流畅性和对家乡文化认识的深度。比如一个团队对老家的老工匠进行访谈的时候,能够巧妙地提出问题并且完整地记录下来,评价的时候可以确认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宣传册上介绍传统习俗准确、形象,反映了语言运用和文化理解能力。由此可见,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实现教学和评价的协同推进,以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学评的互动反馈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初中语文教学评的一致性,组内和组间互动反馈至关重要,能够及时地对教学和学习策略进行调整。

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为学生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童话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并学习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小组合作环节,教师给出问题:“ 骗子们骗术不咋地,大家怎么会选择撒谎呢?”各个小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成员们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并在思维上产生了碰撞,评价是互动进行的,组员之间的互评具有参与度和观点的创新性;组内互评论述的逻辑性,答案的完整性。如小组讨论时,有成员提出独特观点“ 众人撒谎是因为怕别人认为异类而反映了社会的从众心理” ,在互评中得到肯定,激励其深入思考;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条理,有足够的论据,可以成为其他小组的学习典范。教师还参与到评价中,对于小组讨论的困境进行指导,并依据评价的结果进行教学节奏的调整,如果发现一般在寓意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则可以进行材料的补充和深度的解释,以此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评的良性互动。

(四)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教学评

问题导向的教学是在问题的推动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尤其是在教学中,要通过评价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密切联系,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4]

《出师表》一课的教学制定了教学目标,即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字词、体验作者感受、发展历史思维和文化传承意识。教师以“ 诸葛亮出征前为什么上《出师表》呢?” 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授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翻译文本的方式找寻答案,教师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进行引导,化解字词的理解障碍并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测评。然后,分组讨论剖析诸葛亮上表的动因,评析学生思维逻辑性,历史背景认识。如果学生能够从诸葛亮寄希望于后主,忠于蜀汉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可见思路是综合的。最后,拓展问题“ 当今《出师表》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对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进行了评价。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导向,教学,评价和问题解决一环扣一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核心素养的进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核心素养出发,对初中语文教学评中一致性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是一个连续而又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内涵,解剖现状并落实实践策略与案例分析看出教学评一致性,这对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基于此,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教师需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并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地优化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评价体系构建,以期能够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稳定提高,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可以有效的为学生终身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林竹.初中语文综合学习评价方法运用模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3):128-129.

[2]张敏.研学课程中的语文要素发掘与实施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21.

[3]周韧刚,曾榕,仲桂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研探索和教学实践[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12):5.

[4]侯雯雯.本色与本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探索实践[C]//2023 教育信息化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中学, 2023.